「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我們鼓勵孩子勇於表達意見,不扼殺孩子的個性。」美國國際學校初中部校長Mr. Zachary Post深信,教育的基礎是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從而達到學校的教育方針:正義、知識與愛。
美國國際學校(Amer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簡稱AIS)遵行傳統美式學制,孩子從10歲開始便可入讀初中課程(Grade 5-8),初中部校長Mr. Post解釋:「我們認為三年時間太短,四年有助校方為孩子升上高中打好根基,學習自我管理。」
小組形式收集各方意見
校方相信,與其把知識硬塞到學生腦中而引起反感,倒不如推行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提出貼近現實的議題,讓學生自發尋找答案,推動自主學習。例如老師會提問「我們可以採取甚麼行動去保護環境?」然後引導學生從不同方向思考並做資料搜集,過程中牽涉政策、科學、社會責任、說服別人行動的說話技巧等,由學生親自創造學習的理由,而非由老師家長強行灌輸:「你需要學習科學。」
AIS認為師生和家校之間保持良好關係,才能為學生營造最好的學習環境,所以校方經常就學校政策和課程設計等議題向家長和學生收集意見。但很多時候當你對着一群人問問題,發表意見的永遠是那三、四個人,因為總有些人覺得自己的意見不重要,Mr. Post說:「為避免有偏頗的情況,我們會設立Focus Group,以小組形式詢問家長和學生。我們需要靈活變通,不能十年都用一樣的方式,幸好AIS能接受這樣的創新改革。」
每日企校門接送上下課
作為「一條龍」學校,學術成績固然重要,但AIS同樣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Mr. Post認識每一個學生,了解他們的性格和背景:「這正正是協助學生建立自信的關鍵。學生感到舒適自在,因為老師認識他們,聆聽他們的聲音。」筆者所見,Mr. Post確實和每位學生都能輕鬆自在地交談,學生沒有絲毫拘謹,不像香港那種「學生被迫對話」的造作。
Mr. Post也會每天在校門前迎接及歡送學生上下課,每星期亦會盡量安排三次與學生一同共進午餐:「我會與他們閒話家常,也會問問他們對學校的意見,有時會拋出問題:『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處理?』」這類調換角色的假設性問題,讓學生設身處地嘗試站在成人的立場思考,收集到意見的同時,亦有助學生發展更成熟的思維。Mr. Post頻繁的出現和親民的態度令學生不會反感,師生亦從中建立互相信賴的關係。
在本地學校,如果上課期間校長突然走進課室,必定引來全班師生哄動,課也上不了,但這種情況並不適用於AIS。原來Mr. Post每日也會安排時間「上課」,親自進課室與學生同坐,事後亦會視乎情況需要給予老師意見,他說:「我參與課堂是很平常的事,師生都已經見慣不怪,看到我也會如常上課。」
戶外遊學訓練團隊精神
為了更有效地實踐學校推行的三大學習範疇──社交、個人與應用學習,AIS由小學開始,每年都會為學生安排一次過夜的戶外活動,小學是兩日一夜香港遊,初中首兩年是四日三夜香港遊,之後兩年會去五日四夜內地遊,高中的學生則可以從10個本地及海外地點中自行選擇,當中包括紐西蘭、峇里、印度、越南、香港等。
Mr. Post認為,戶外活動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團隊精神、領導能力、社交能力及個人成長:「學生來自不同的背景,生活習慣各異,連續相處幾日少不免會有磨擦,但因為仍然在旅程當中,他們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磨擦,並從中成長。」
學校每周會舉行一次約半小時的早會,學生會表演一己之長或分享上課得着,Mr. Post非常享受其中:「早會上,我總能從學生身上學到一些美好事物。」他認為處於初中階段的孩子情緒起伏較大,亦很敏感,如果不小心觀察會很容易忽略他們的感受,他分享一次經歷:「有個學生曾經陷入社交上的死胡同,我花了兩個月讓他打開心扉。他很喜歡變魔術,我讓他教我,然後有一天,我們一起站在早會的舞台上表演。他幫助了我,而我也幫助了他。」
手執教鞭逾十五載,但Mr. Post對教育的熱誠似乎未有絲毫退減,他說:「每天醒來,我會想想我的工作為何如此重要。能夠看到學生向好的方面改變,我便更有動力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