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良好的幼稚園,能夠培養出聰明伶俐的孩子;但優秀的幼稚園,卻能在傳授孩子知識、品德的同時,促進親子關係,幫家長們進修育兒課!

「我們非常重視孩子的粵語能力及國際視野,所以堅持以兩文三語及專題活動教學。」說這話的女士擁有外藉人士的外表,卻說得一口流利粵語,她是在本地學校成長的英國文化協會國際幼稚園校長華詩敏(Jasmina Wadhwani),「我們認為家長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角色,所以要求家長必須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

 

活動教學實踐每月主題

英國文化協會國際幼稚園採用英國的國際幼兒課程,以專題教學方式達成學術科目、個人品德及國際視野三方面的學習目標,希望培養孩子愛上學習,從小成為世界公民,華校長說:「我們會每月選定一個主題,如『夏天』、『交通工具』等,再配合製定相關教材及活動,其中一項功課,家長和孩子每月也非常期待!」

甚麼?期待做功課?原來學校每月也會安排一次親子家課「Busy Bag」,校方會向每位學生派發一個裝有小道具和指令卡的袋子,例如當月的主題是「秋天」,孩子在課堂上學習了「風」的槪念和數字12至16,老師們就設計了一個相關的親子活動讓孩子帶回家玩。家長需按指令喊一個數字,孩子選出對應的數字球,再把球吹進龍門。這份家課不設評分,家長想和孩子玩多久便玩多久,也能發揮創意發掘另一些玩法。看似簡單的小手工,卻能大大增進親子關係,同時鞏固孩子對知識的記憶,難怪家長愛不釋手。

華校長認為,功課的目的在於訓練孩子具備責任心,而非為了評估孩子的能力,所以平日派發的工作紙、習作簿等功課量,一定控制在15分鐘內便能夠完成。

 

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

時代變遷,從前老師在教學上的絕對權威已不復存在,現今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有清晰期望,教育成為了學校與家長的共同工作,華校長說:「我們舉辦許多親子活動,例如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也會定期舉行家長教師會、工作坊,也會邀請家長來學校給孩子說故事。」

要讓孩子愛上學習,除了需要家長的參與,亦要與日常生活有所連結。幼稚園會配會每月主題安排各種戶外活動,讓小朋友感受學習與真實生活息息相關, 他們曾與家長一起帶小朋友到連鎖食店學做Pizza、到沙灘放風箏感受海風,而這些活動,原來帶有拋磚引玉的用意:「我們希望透過這些親子活動日,讓家長認識孩子對哪些事物較感興趣、可以從哪方面入手陪伴孩子成長。」

 

幼稚園內有不同種族、說不同語言的孩子,但華校長選擇以粵語和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另每日設普通話課。作為在香港成長的過來人,華校長相信,粵語是幫助外藉孩子融入為社區的最佳橋樑:「在課堂學習普通話固然重要,但當孩子們走出學校,他們在香港社區聽到的是粵語。」

 

節日慶祝助認識不同國家文化

除了教學語言上的巧思,學校亦努力營造能夠拓展孩子國際視野的環境。孩子們會一起慶祝不同國家的節日,包括中國農曆新年、印度排燈節、美國感恩節等。老師會安排他們學習不同文化的習俗,有時會有一起穿上文化服飾,有時會一起學做傳統食物、手工等。教學多以玩樂、體驗為主,讓孩子自發地喜歡上學,同時學懂尊重他人。

去年華校長生日,全校孩子和老師一起預備了蛋糕和祝賀卡,並一起合唱生日歌,令她驚喜萬分:「我喜歡小孩子,這是最美麗的年紀,他們純真的模樣提醒我要經常做一個好榜樣,我很享受看着他們成長。」投身香港的幼兒教育界近23年,華校長對教學的熱誠未曾退減,而且似乎會一直遞增。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