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發水學額
十月是升小家長疲於奔命的日子,直資、私立面試的高峰月,普通一間名不經傳的直資學校動輒收幾千申請,學額僅得百多二百個,家長難免會質疑「是否報大數?」家長切勿因機會太微被嚇怕而放棄,因為不少直資小學都會取錄較原定多的學額數目,部分甚至「發水」多派整整一班近30個學額,原因是預計學生開學前流失,多除少補,確保開學每班有足夠人數。

親子專家、升學專家一致口徑苦口婆心說,不要替子女報太多學校,避免孩子疲於奔命,但針拮到肉才知痛,家長替子女報十所八所是基本,大包圍全港直資小學、私立小學約六十間,只要時間許可,絕不放過,才能心息。

每年有不少家長抱「集郵」心態,即使子女獲取錄,仍然繼續參與其他學校面試,最後或許有幾個、甚至十多個「offer在手」慢慢考慮選哪一間。

私校發水 小班變大班


一線名校當然不擔心取錄的學生流失,但稍稍二線的學校則會採用多派學額避免開學時不夠人的政策。去年港島區某學校私立小學部擔心學生流失,每班多派近10個學額,但結果家長對學校堅定不移而流失率極低,開學時每班超過40人,由小班變大班,有家長暗下投訴貨不對辦,說好的小班教學不見了。

當然也有相反例子,九龍區某特色私立小學,發水名額較原定超出一倍,最終「走一半」,開學時人數稍稍低於正常名額。事件的小插曲是學校取錄大量友好的名校幼稚園畢業生,學額超過50個,但當中只有一名學生接受取錄,其他作「鳥獸散」紛紛轉校。小學與幼稚園的友好關係頓時破裂,幼稚園從此被小學列入黑名單。

上述兩個例子均是私立學校,不過直資也面對同樣情况,尤其是二線的直資,不少家長採取「報咗無蝕底」的態度,視之為水泡或騎牛搵馬。家長得知學校收幾千表,毋須太過擔心,或許不同學校收幾千申請,但其實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千人。

教育局沒規範學校收生


直資、私立的收生,教育局一直任由市場自由運作,簡言之是「無王管」,不限報多少間,也不理學生可同時獲多少間學校取錄,學校難以預計學生人數有苦自己知。由九月開始報名、面試旺季,子女升小的家長「牙痛咁聲」慨嘆,學校派表、面試於平日進行,平均每間學校有兩至三次面試,雙職父母能有多少假期可消耗,難道要辭工替子女參與面試?實在不知有多少學校、家長希望,寧願教育局出手限制學童報讀學校數目,避免過度競爭,學童也不需為接二連三的面試而奔波勞累。不過,我幾敢肯定,教育局會以「直資、私立學校收生自主,難以作出規管」為理由,對家長及學童的苦况袖手旁觀,少做少錯,我對教育局不抱太大期望。

最後,有不少家長查詢指,學校對於學生履歷表有多重視,是否寫明限交三頁紙,就真的只需三頁紙嗎?三頁紙不夠寫孩子的威水史啊!我問過不少小學校長,答案一致﹕「校長老師哪有時間細閱電話簿厚的履歷表?而且幾肯定都是家長的『勞作』,不看也罷。」

文:梁永樂 @八爪魚家長
作者簡介﹕明報前教育新聞組長,育有一子一女,從新聞前線真正跳入教育大洪流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