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上次分享瞭如何增加接觸外語的機會,今次就和大家談談自我修行的方法。

相關文章:如何學好外語 - 1

接觸是第一步,吸收是第二步,應用是第三步。

譬如說當我們閱讀一篇文章,能接觸到的生字很多,往往需要花不少時間查字典。如生字太多,切記不要每見到生字就停下來查字典,這樣會削弱了閱讀的連貫性,大大地影響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建議以段落為單位,嘗試一口氣地看完,了解文章所表達的意思。把不認識的生字先圈起來,一次過翻查其意思。

不過即使查完字典,也不代表我們已吸收到全部的生字,有時候同一個字,我們即使查過數遍,我們在腦袋裏也不能把它找到出來,對嘛?

每次能吸收到的字,就是我們再見到它們時,就會記起它們的意義,解釋的那些。

至於能應用的又是另一個層次。能運用到我們所認識的字的70%已非常不錯了!

從接觸到吸收,再到應用,每一層的percentage 都在遞減,究竟如何能把這percentage提高呢?

以下是我常用的方法。

1 - 接觸層面

觀看合適的電視節目。何謂合適呢?首先儘量選擇一些比較生活化但又不涉及太多slang的節目,像新聞,紀錄片,人物專訪,清談節目。這些節目中的用字一般比較formal,學到的更能應用於正式的場合,如工作,學習之類。

至於電影,電視劇,以學習語言的角度來說,我個人就不太建議,因為對話速度太快而且多slang。學習slang是完全沒有問題,我自己也想多學一些。不過那應該是在我們能對該語言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之後的事。再者,slang都會不停演變進化,如果不是居住在當地,很難追得上其速度。就像我當年到了巴黎讀書,每次放假回港時,總有一些新的潮語是我不懂,要問朋友才能理解的。

2 - 吸收層面

接觸得多,並不與吸收得多掛上等號。要把一個生字印到腦海中,它至少要在你面前出現數次。我們試試把生字當作一個人來看待。假設你在一個party中認識了一位名叫Johnny的朋友,某一日你和Johnny在街上碰見,很大機會你會認得他的樣子,卻說不出他的名字,甚至連在那裏認識他也醒不起來。

換個場景,假設Johnny是你參加法國旅行團的其中一位團友,出發的第一天你未必能記得他的名字,但隨著接下來幾天的相處,到旅行完結的一天,Johnny這個人必定已儲存到你腦袋中。再在街上遇到他,你會說: hi! Johnny,近來好嗎?

大家猜到我想表達怎麼樣的一個概念嗎?

對了!就是這樣!學習生字,不是只顧一昧閱讀不同的文章,觀看不同的節目就有果效的。要把一個字放進腦內的記憶體中,應該是在一段時間內,讓它反覆的在你面前出現。比方說,讀一篇文章或聽一個訪問,就重複的把它讀或聽數遍,務求讓生字都不再陌生。貴精不貴多,重質不重量。每次都這樣做的話,腦中的生字庫自然會不斷擴大。

3 - 應用層面

顧名思義就是要把學到的運用出來,如平時缺乏機會練習,又如何能熟能生巧,學以致用呢?

以在港學習法文為例,日常生活環境中,基本不會有以法文交談的機會。聽,我們還可以借助互聯網,app等科技幫助,可是‘講’這方面我們又能如何彌補呢?

多問自己以下這條問題,必能幫到你:

“這句說話如果要以法文講出來,應該如何表達呢?”

無論是在看電視,一班朋友在聊天,在餐廳進餐,任何環境當中,聽到任何人的任何一句說話,你都可以問自己以上這條問題,看看自己知不知道答案,並馬上試試講出來,如發現自己有那些意思是不懂得表達的,就尋找答案,把它記下來,久而久之辭彙就會累積起來,你能運用的亦會越來越多。

此外,多放聲朗讀亦能提升會話能力,內容不一定是要文章,我反而常會在看節目時,重複節目內某人的某一句說話,這樣對學習較生活化的表達更為有效的。

總結這篇文章,都想鼓勵大家,雖然很多時候,所處的環境我們不能選,我們可以選擇的是我們自己能做到些什麼來爭取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每個人的方法都可不同,但總有適合你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廉價,但我深信每滴血汗,每個堅持都不會白費的,到將來有一天當我們回望今天,會發覺一切都是值得的。大家不要放棄呀!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