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近來最受觸目的其中一單國際新聞一定包括巴黎聖母院火災,塔頂倒塌的那一幕不知令到幾多人的心也碎了,從電視機螢光幕當中見到現場也有很多人在落淚。當然我也覺得很可惜,心痛這樣一個具歷史價值的教堂遭到如此破壞。

同期在香港的娛樂圈也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城的事,各個社交媒體皆被洗版數天,我身邊也有無數的人在評論和瘋傳。

很多人摸不著頭腦究竟為什麼一單娛樂新聞引起的回響會遠超一些國際要聞,是否真的只是純粹八卦呢?

這誘發我去思考一下箇中原因,並得出以下結論。

關鍵是"感情"這個字。巴黎聖母院是世界知名的旅遊景點,每年到巴黎朝聖的遊客超過一千萬,參觀過的朋友都必定會被她的宏偉壯麗迷倒的。我留學巴黎時都在那裡留下了不少足跡,南北兩塔樓,玫瑰窗,怪獸石雕樣貌都深深的印在我腦海中。建築這部分,在這裡不作詳細介紹了,家只要在google搜尋一下就會找到無數的資料與漂亮照片。

再加上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膾炙人口的小說鐘樓駝俠就是以聖母院為背景創作,相信看過這小說或電影的朋友都必定會對聖母院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渴望親身和那些怪獸石雕碰面,聊天。這小說原來的法文名字其實就是Notre Dame de Paris(巴黎聖母院)。

縱然很多香港人曾到聖母院"打咭",但主要都是抱著人去我去的心態,實際上卻對她一無所知,只知道聖母院是一間出名,也頗漂亮的大教堂,與她毫無感情可言。

反之一般普羅大眾都以音樂,電影,電視節目為日常消遣,隔著螢光幕與藝人共度過不少時光,因而對八卦新聞甚為關注,藝人的背景,一舉一動也瞭如指掌,即使只是單方面的認識,也阻止不了這份感情的建立。情感投放了,當然份外緊張這些事情的發展。

培養感情是需要時間的,我初到巴黎時也不見得對這個地方的人和事有好感,就像我聽過很多曾到巴黎旅遊的人的評價一樣,覺得巴黎很髒,巴黎人又傲慢。直到我生活了幾個月的時間,開始熟悉那環境,那節奏,我開始感受到那份自由,寫意,浪漫,是我在香港從未感受過的。在香港,我們一有空檔就要安排什麼活動,不這樣做的話,彷彿就像浪費了時間。在已經夠忙碌的生活中,有時能靜靜的喝一杯咖啡,看看書,沉澱一下心情,和朋友聊聊天可能比去個旅行還要舒壓。

單單有了感情,也不足以牽動內心深處的情愫的,能真正觸動人心的是故事。觸景生情,就是因為你看到的場面令你回憶起你自己的故事。

聖母院和我的故事,主要不是發生那建築物內的,而是附近的場景。

聖母院位於西提島(l’île de la Cité),旁邊是塞納河 (la Seine),對岸沿著河邊是藝術家的集中地,他們會在那邊畫畫,擺設攤位展示他們的作品,給知音人欣賞,選購。

另外沿途亦遍滿大大小小的舊書檔,是不少愛書人士尋寶的地方!

在河邊漫步,欣賞著那些藝術品和古董書籍,再抬頭看看河邊莊嚴的聖母院,心靈頓時感到恬靜,那種愜意非筆墨所能形容。

位於聖母院旁邊的聖米歇爾區(Saint Michel)是書店林立的地區,要購買任何書籍的話,第一個想起的地方必然是這裏。讀書時期不在話下,甚至日後只要我到巴黎,定必會到這裏逛逛,看看書,看看這個區域有沒有改變,懷緬一番。

區內最為人所知的書店是Gibert Jeune, 在短短幾百公尺的範圍內就有數間,每間Gibert Jeune都是專門售賣某類書籍的,如文學,旅遊,漫畫,甚至乎文具和二手書。想看不同類型的書,就要在區內穿插遊走,十分有趣的回憶。

聖母院就像我一個老朋友,眼睜睜看著她被火舌吞噬,我們之間的故事就從腦海中湧了出來,叫我怎能不暗然神傷呢。

留學生涯只有短短幾年的時間,學業固然重要,但也鼓勵大家也花些時間與當地的人和事建立一份深厚的感情,創造一些專屬你們的故事,有一天你會發覺它們會是你那些日子最珍貴的回憶。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