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william_1026

開學已經兩個月,莘莘學子相信都已經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迎接各式各樣的新挑戰。但與此同時,有些之前不以為然的現象,正因為他們開始適應環境,一些行為問題紛紛湧現,如今就是一個更正的好時機。

 

自身經驗所得,試過觀察部份被評為有「暴力傾向」的小朋友,他們與朋輩間相處的行為較特別,往往都包括推推撞撞,跌跌碰碰的行徑,跟要好的朋友摟頭摟頸,但對於不太相熟的,他們都會拍拍人家膊骼示好,有時玩得過火,就要抬起同學的手和腿拉拉扯扯,所謂的粗暴行為令人感到他們就是「粗暴狂徒」。此後,就被定性為問題學生,更不時被叫到教員室、訓導室、校長室來解話,整個學習生活,好像就會被重點關注,有種被監視的感覺。

 

說實話,如果是別人的兒子,我們都可能會覺得那是麻煩學生。但若然是自己的孩子,那又會認為他是搞麻煩的人?!又或者,你會希望他繼續製造更多的「麻煩」?!有人可能會認為那是為吸引別人注意的技巧,但又可曾想過,誰會想做最不受歡迎的「技安」?!

 

孩子的行為背後可能有很多解讀。試過是因為孩子從小至大都由外婆照顧,與舅父同住,平常跟舅父的玩樂就是這樣,因此,孩子的成長不曾認為那有「問題」。又遇過有孩子父母日常的溝通就是那麼多的肢體接觸,孩子有樣學樣,不足為奇。 最奇的可能是身邊的人都非如此,但就是孩子有此行為,究竟為何?原來孩子需要很大的身體接觸來感受別人的親和感,平常他缺乏家人的愛護,日子久了,需要被抑制,表達出來的渴求就大了,因此出現那種非我情願的行為表現,他不自覺地令到身邊的人吃不消,但也只為求得到一絲的滿意而已。

 

我們並非要合理化一些影響群體的行為,不過當責備孩子的不當同時,又可曾了解過,關心過孩子的真正需要在那。他們的出意不一定是惡意。中國儒家哲學中,可有性善性惡論。既人非只有本善或本惡,何解大人就有資格來為他們定性為壞孩子。

 

大人是一個利益群體,有時我們的決定反倒會令孩子受不必要的壓力,在判別他們的對錯之前,大人的聆聽和相信,就已經是對孩子最好的德育了。

 

Image courtesy of Gettyimage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