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究竟為了什麼?
除了學位,上集提到語言,今次所講的是 - 文化。
大家平時去旅行都會感受到文化衝擊,從排隊,說話聲量這種小事就可見一班。 不同的地方總有其本身的文化特色,你可以不加以理會,繼續我行我素,但它卻切切實實的存在著。
旅行時都是抱著到此一遊的心態,不滿意的話最多向導遊投訴或在網上發洩一番,幾日後又是一條好漢。
留學卻是不一樣,當然你可以選擇舒適地過度 (上集提及過的),代價就是生活過在那地方卻不真正認識那地方。當下你可能覺得無所謂,但有些事你永遠不會知道,亦沒有機會重新來過的。
香港人的適應能力強,是眾所皆知的。我認為這適應能力是指在任何環境都是夠生存多於能融入不同的環境。聽過一些移了民的朋友說在他們住的城市有很大的華人社區,只用中文就可以生活了。這種團結在香港也不易看到。"出外靠朋友"這句話真是滿有智慧。這樣如果不出外的話,我們又會怎樣對待朋友這個關係呢?
初到貴境,文化衝擊總會殺你一個措手不及。一個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年的黃毛小子剛到巴黎,滿心期待將會發生的好事!誰不知。。。
打擊一,剛到步,從機場乘搭地鐵出市中心,怎樣也想不到在地鐵站內竟然要走這麼多樓梯的,拿著兩個分量十足的行李的我真的出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達酒店,心想電梯應該算不上是頂尖科技吧,怎麼可能會沒有?
還有就是地鐵居然是要自己開門的,真的大開眼界!
巴黎的地鐵 - métro 已有百多年歷史,地鐵站超過300個,其中一條線路,在20年已沿用無人駕駛的科技。
基本上在市中心在步行5分鐘的距離內總會見到地鐵站的,十分方便,只是當拿著重物時,站內的那些樓梯足以令你大叫救命。
打擊二,到銀行開戶口,在我前面只有2,3個客人,但等候了多於半小時都還未輪到我。每見完一個客人後,職員都會take their time, 慢條斯理的處理手上的文件。這種效率在香港真的是不可能存在的,否則投訴聲絕不會間斷。
終於到我了!我跟職員說: 麻煩你我想開一個能存款和提款的銀行戶口。
在核對過所有文件後,他跟我說: ok,所需的文件都齊了,2星期後戶口就可以啟動了。
什麼?兩星期?我要的只是一個普通的往來戶口,不是定期,不是投資戶口。在香港一天內就可處理好的簡單事情,卻要我等待這麼久,難以置信。
打擊三,從"不夜城"去到"無夜城"。香港的便利是國際知名的,無論什麼時間你總會找到地方吃喝玩樂,找到公共交通工具。可是法國卻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基本上很多商店都很早關門,你下班時,他們也下班,逛街這件事只好留在星期六去做。是的,只有星期六,因為星期日基本上全個巴黎都進入睡眠狀態的。
在巴黎的第一個星期日,滿心期待的去逛逛以前只在書本見過的年輕人的集中地,購物中心 Les Halles, 一出地鐵發現一個人影都沒有,店都是關了的,於是帶著失望的心情window walking了一整天。
我相信很多移居到歐美澳洲的朋友都會有這種經驗,所以要購物,勿在星期日。
後來得知在香榭麗舍大道的Virgin Megastore會營業很晚,一度成為我的熱門蒲點,在裡面看書,聽CD。可惜這店幾年前已結業,成了歷史。
閱讀這文化是要從小培養起來的,在法國的地鐵車廂,咖啡店裡常會見到在閱讀的人。多閱不同題材的書籍,無論在生活,學業,工作上都有極大的幫助。不過現今書籍已被智能電話取代,文字越來越被忽視。
除了以上三點,當然還有其他衝擊是難以適應的,不過既然都開始了,就不給自己藉口,硬著頭皮去克服一切困難吧。這過程花了我大概半年時間,好不容易,但回報卻是意想不到的!你們有興趣知道那過程如何,回報是什麼嗎?
你們面對的文化衝擊又是什麼呢?處理方法又是如何?歡迎大家隨意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