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我有一位朋友的女兒,自幼便好動好玩,天真活潑,可惜到了她約三歲時,開始變得沈默不安,倦容滿面,且愛鬧情緒,與之前簡直判若兩人。原來她除了上學外,父母把她課餘時間編排得密麻麻的,不是學琴,便是學珠心算及畫畫等等,每天忙碌於沈悶的工作當中,令她悶悶不樂,同時又失去了孩童的真正快樂。最諷刺的是此現況卻普遍出現於現今的香港社會當中,父母往往忽略「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性,故我們要認真地反思「勤有功,戲無益」的舊思想,並要為孩子爭取從「遊戲」中應獲得的真正「快樂」。

兩至三歲初入學之孩子,他們社交能力較弱,有些仍是各自各的玩耍,少有交談,對陌生環境及人物缺乏安全感,故容易哭泣。而遊戲就是孩子溝通的媒介,陪同孩子一起成長,他們會從遊戲中觀察和模仿,他們愛作假想遊戲,例如扮演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角色;又開始會扮演簡單連貫的活動,如把杯子擺放在碟子上,又將匙羹放在杯內等。

他們慢慢從遊戲中學習到群體相處的最基本原則,就是輪候及分享了。孩子更可從遊戲中抒發自己的情緒,建立幼兒間的人際關係,過程中充滿樂趣和滿足感,故一般喜愛玩遊戲的孩子,負面的情緒也相對地少。他們也可從遊戲中自由輕鬆地表達及創作,藉此增強孩子的自主能力及自信心,從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父母亦可透過遊戲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增加彼此的親子關係。

遊戲是孩子主動參與及樂趣的活動,遊戲的過程重要過一切的成果。故最後建議各位父母及幼教工作者,既然「遊戲」對孩子各方面發展都那麼重要,我們切勿扼殺幼兒參與遊戲的機會及時間,要讓孩子們繼續從遊戲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