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20161117_P1

「選校,不是計算學校有什麼,而是學生畢業時能帶走什麼。」一位充滿愛心的老校長被家長質疑學校校舍舊、名氣不夠鄰校響時,有以上回覆,我謹記至今。

 

11月底,每年一度小一自行分配學位放榜,情况並非「有人歡喜,有人愁」而是「小部分人歡喜,大部分人愁」。以2015年自行派位結果,參加派位的適齡學生達5.3萬人,獲取錄率42.6%,其他落空的則繼續參與大抽獎,或直資、私立面試,爭取入讀心儀學校。

 

反思選校是否盲目跟風

自行派位階段落空的人,比成功的人多。失落的學生家長,失望之餘,應再三思有否替孩子選錯學校,統一派位階段是否需要變陣。當然,我經常提醒家長最佳策略是「111」,增加「叩門」的報名機會,以向學校顯示誠意。不過,既然於自行派位落空,不如痛定思痛,當日自行派位的選擇,是基於學校名氣,人報我又報;學校硬件新穎、設備齊全;或只因為就近入學,沒有太多考慮。

 

綜合小學校長多年來的觀察,大部分家長著重學校名氣,一窩蜂、集中報讀某些名校,形成學校收表「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當適齡學童人口上升時,替子女盲爭入名校的家長,鎩羽的機會大增,盲目跟風追名校,是否必要呢?

 

我經常說有名氣的學校不一定跟自己子女的條件相符,也不代表適合子女。家長必須先認識子女的性格特點及能力,然後才選學校,或可避開爭崩頭報讀的小學,從而提高統一派位階段獲抽中機會,可算是增加勝算之餘,也替子女選擇了適合的學校。

 

勿輕信網上流言

家長應趁統一派位報名前,透過學校網頁及相熟人士的口碑作考慮,謹記是「相熟人士」,勿輕信部分家長討論區的留言,很多都是學校派來的打手,甚至是家長自己出手。家長應親身到校觀察,密切注意學校動態,例如開放日到校參觀等。

 

簡單為子女定下合適條件,先了解子女的性格、優點、缺點,屬於好動或文靜,屬藝術型還是運動型……若孩子性格是好動、貪玩,而又選一些比較傳統的小學,機械式默書、測驗、考試,即使勉強適應操練,又會得到優秀成績嗎﹖

 

子女不適應 學校再好也無用

家長當然會關心小學升中派位情况,不過,當發現孩子是不願坐定定溫習的那一類,即使小學Band 1比例再高,孩子不能適應,成績追不上,派位再理想,也與孩子無關。就算小學與名校有直屬、聯繫的關係,若孩子成績無法達到Band 1或Band 2,也一樣無法升讀相關連的中學。

 

學校名氣、設施、校舍,當孩子畢業時,這些全部無法帶走,唯有孩子的體驗、知識、回憶,才可伴隨一生,然而建構對小學的記憶,絕大部分來自學校軟件,如老師、同學,而不是冷冰冰的硬件及虛幻的名氣。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