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早前收到九龍 JCI 朋友的邀請,參與他們舉辦的社區發展活動「港心廣愛之兒家心思」,目標是關注兒童情緒健康,值得支持。他們問我:「如果小朋友在家中無故對任何人都不瞅不睬,或裝作不滿,作為家長的你會怎樣回應?」

這是個好問題,我從事教育界工作多年,的確有為數不少的家長問過我類似的煩惱,我會建議以下幾個方法。

建立溝通規律。也許有人會認為「食不言,寢不語」,在晚飯時間就應該專心吃飯。但在我家中,晚飯是一家人溝通的良機。無論平日工作有多忙碌,我都會抽時間與孩子共膳,一星期平均有五晚,這是最為理想。

相關文章︰【給孩子的德育課(上)──經典的教育實驗】

現代人個個都活在忙碌生活中,所以晚上和孩子一起時,更加應該全神貫注,了解他們的世界,將對親子關係有很大幫助。 在飯桌上,大家會暢所欲言。我們彼此之間會在飯桌上交流大家今天所經歷的事,無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情緒──快樂、傷感、甚或憤怒,通通都可以交流。當子女習慣這種日常規律後,就會很願意與家長分享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以及當天發生的每事每物。

相關文章︰給孩子的德育課(下)── 巴士上的差別待遇

如何入手呢?根據我的經驗,如果只詢問他們「今天發生了什麼事」,一般得出來的答案都是:「沒有什麼特別。」然後整個對話就會結束,很難繼續延續下去。故此,我會詢問他們「今天有什麼感想」,這個開放式的問題,往往會令女兒「雞啄唔斷」,分享自己今天的感受。詢問他們的感覺(feeling),比問事件(event)來得更好。

這個溝通策略,適用於任何年紀的子女身上,但是如果年紀比較小的話,可以採取另一個策略,就是講故事。

在英國,家長很重視與小朋友的睡前故事(bedtime stories)時間,過程中可以誘發小朋友問許多問題,一來促進親子關係,二來也培養子女的溝通技巧,心理學家也普遍認為這有助兒童身心發展,傳授道德價值觀。這個做法好處眾多,既可提高子女溝通能力,亦可發展想像力、提高詞匯量,當然也是親子間溝通好時光。

無論是簡單或是複雜的故事,都必然有不同個性的角色,他們往往有自己的背景故事,隨著劇情推演,也會遇上不同的情節,讓這個角色經歷不同情緒,可能是快樂、哀愁、憤怒,就像電影《Inside Out》的角色般。在讀bedtime stories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問子女,你有冇遇過類似的情況嗎?這令你有相類似的感受嗎?透過相類似的提問,往往可以誘使他們表達更多自己的感受。

孩子每日都會遇到很多感受,我們首先必須承認他們的感受。有時候,他們並不是要父母去尋找解決的法門,也未必是希望提供意見或答案,而只是要個願意傾聽他們的耳朵,或者在他們身邊,讓他們知道,無論如何,父母一直都在。

孩子突然不說話,必有其因,是創傷(trauma)嗎? 是否他們覺得萬一與父母分享,將會受到批判?要杜絕這個想法,應該從小培養開放式溝通,或者讓他們知道,即使做錯事,父母也會一直在身邊,無論是開心、傷心、準備開口說話,父母一直都在。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