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澄今年K2(低班)是吧?有甚麼心儀的小學呢?」圈外人如是問道。至於同屆孩子的媽媽們呢,目前階段正忙著熱哄哄討論各所直資私立小學的報名時限入學策略學校風格之類,只會問你打算報讀哪幾間學校,無暇問你真正想選那所小學了。四方八面的資訊告訴我們,因正值龍年出生高峯期競爭者眾,來年小一入學申請情況嚴峻,心底無奈歎息:「我們真可以有選擇嗎?」
現在香港的「教育市場」跟住宅樓市一樣,因為求過於供,都是嚴重扭曲失衡的seller’s market(賣方市場),主導權在擁有學位分派權和房屋資產的人。站在高牆對面的家長,可以做甚麼?頭等艙媽媽不是行動型的人,認為「漁翁撒網」的報校方式太累人了,還是得要為我家孩子選校吧。可是,要用甚麼準則來選呢?升讀一綫中學比率?校舍大小?每年學費?開心學習指數?課外活動選項?NET(英語外籍)老師數目?參與體藝甚至海外遊歷機會?
星期天參加地區的家長教師聯會舉辦的「學校巡禮」活動,一天走遍六所學校。密集式參觀以後,我才明白自己用甚麼來選:相人,看懂校長是甚麼的人。有甚麼樣的爸媽,就有甚麼樣的兒女;這就是一家之長的影響力。所謂「辦公室政治」,也只不過側面反映那家公司管理層的要求和思維。一校之長,領導風格深深影響其下老師和校工團隊如何運作,直接觸及你和我孩子每天的學習生活。
聽罷多位校長在家長簡介會的演說,不難發現這類校長:「家長為甚麼選我們學校?除了我校學生的成績好,容易入讀心儀的中學外;家長們都讚賞:我們學校的小朋友好乖。」「我校學生在外,別人都讚賞他們守規矩、安靜、好乖。」我甚至聽過一位校長坦蕩蕩地說:「我們調教的學生,不單中學爭著要;出來社會做事後,老闆也搶著僱用,因為他們都期望這樣的僱員。」心底好火,是憤怒的火:好乖好乖,不就是期望安靜聽話、不反抗師長控制的一群?天啊你們到底是辦中學還是僱員培訓社?目的是方便大人而不是為孩子發展設想吧?這是哪門子的教育?只不過是托兒所、學店、製造「符合期望的成功人士」工廠吧?
我不是甚麼大教育家,也討厭空談烏托邦的理想;只不過在這套思維下,甚麼教育改革要推行甚麼「學生為本」的課程都是荒謬的虛假。
另一類校長,在短短十來廿分鐘的演說中,你卻感受到他是一個真實的人跟你說實話。有一位學校不屬熱門之列的校長,除了介紹自家學校獨特之處,還詳細分析今年小一入學地區派位的情況,說教育署為應付入學人數高峯硬要塞人逼他將小班(25人)變大班(30人),又指某區新屋邨入伙小學配套不足令學位異常緊張⋯⋯well,雖然變成「投訴教育政策大會」,無助我選擇小學;不過他似乎挺同情今屆家長,成為煩惱又焦慮不已爸媽的知音者。他也務實地直言:「我是看家長是否認同學校的理念;說到底孩子讀六年書,我們就要與家長相處六年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校長,就是言談間流露對孩子的用心和認識。有校長回想自己過去接受的教育是抄寫背誦為主導,但想到未來人工智能發展,創意才是真本錢;所以讓學生在午後時段「放空」,引導他們善用時間「追夢」。另一位校長倡導「一人一職」,也就是高年級學生每一個人也有職位:甚麼風紀藝術大使圖書管理員一簍筐,就是他明白對孩子來說「人人有工開」、被委以重責和信任的重要性。他說:「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會做得很好。」壞孩子不用管,只消給他一顆風紀襟章;環保概念不用教,帶他們到大自然觀察一天就明白。
聽說有某所直資一條龍小學,可能實在不愁收生吧,不單讓家長孩子在下雨時候呆在校外閘門呆等登記,而且一進校門不由分說立刻分開孩子和父母各自活動;在家長接回小孩的過程,據說校長是用「拖」的方式送走孩子⋯⋯是訓練家長見怪不怪了嗎?
想不到參加小學的家長簡介會,有如走進校長大觀園。當然,一百所學校就有一百類校長,實在很難將他們歸類。相人觀微見真章。想想看你願不願意將孩子大部分清醒的時間交在這些校長的手裡,你就知道要不要選這所學校。
能為我家頭等艙孩子選擇適合他們個性的小學固然是好;但媽媽更看重的是,校長本身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有多了解孩子、如何理解「教育」的意義。希望學校可以對孩子抱有開放接納的思維,而不是拼命催逼孩子以成績爬上權力的階梯,是我這個媽媽「不切實際」的願望——還只不過是「痴媽說夢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