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小朋友突然一反常態,出現異常行為,作為父母一定會很擔心。但無論家長和老師軟硬兼施、如何詢問,孩子就是不願意開口,師長即使想提供協助亦無從入手,十分苦惱。有心理專家建議家長可以採用2個引導步驟,讓孩子願意打開心扉,訴說心底話。

更多文章:【教育方程式】爸媽必學4招降服發脾氣小霸王 學懂拒絕堅持不妥協!

台灣諮商心理師紀盈如指出,如果孩子突然行為反常,例如長時間不願做功課,排除孩子有特殊傾向,可以按主觀及客觀因素分析。客觀因素通常源自環境,例如孩子在家中無私人空間、人多嘴雜難專心等;而主觀因素包含的範圍較廣,但大致可以分成3個類別:

1.孩子個人喜好:不喜歡任教老師、不喜歡該學科、認為做功課無意義等。
2.家庭氛圍:父母離婚、父母吵架、親子關係、手足關係等。
3.身心狀態:精神疲憊、功課壓力大、學業繁忙、感到無助等。

紀盈如認為,孩子的表面行為往往反應了他們的內在狀態,感到強烈不安或沒有安全感。只要父母一起出現或給予關心,孩子的心理得到滿足,表面的問題行為就會緩減,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所以父母應試著解釋孩子的行為,一起合作協助孩子化解心中的失落。

更多文章:【教育方程式】小朋友成日大叫「好驚驚」?4個重點處理兒童驚慌情緒

2個步驟引導孩子說出心底話

孩子有時未必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若家長只是重複詢問他們「怎麼了?」亦無法得到答案,問得多更可能令孩子產生厭煩情緒。因此家長可以參考以下2個步驟,避免讓父母和孩子都陷入無助的窘境。

步驟 1:察覺

事出必有因,孩子無緣無故出現反常行為,如長時間不做功課,家長一定要察覺孩子出現問題了,並需要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成因,而非因為子女行為不如預期而生氣。紀盈如提到,很多時父母即使願意深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但通常都只會聯想到與學校有關,例如孩子是否在學校被欺負等,較少檢討是否因為家庭關係影響孩子。若要讓家長察覺是家庭關係導致孩子產生變化,往往需要別人提點,所以建議家長,一旦發現孩子行為反常,可以先檢討究竟是孩子個人原因,還是家庭關係造成,再作下一步定論。

更多文章:【教育方程式】爸媽都要謹言慎行!9句家長不應該經常掛在嘴邊的說話

步驟 2:引導

當家長察覺後,需要向孩子確認事實,才能找出緣由並解決。紀盈如建議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可以先自己思考原因,再慢慢引導孩子將心裡感受說出口、說清楚。父母自己先思考可能的原因,就可以就著原因向孩子詢問,亦會比較有耐性,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前進。她認為要根本解決問題,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去探究孩子行為落差背後的原因。

資料來源:Heho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