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20170419_GERMANY01

要在教育孩子及保持良好親子關係之間取得平衡,當中的技巧需要好好拿揑。我在德國幼稚園工作近兩年,幾乎沒有聽見過老師會大聲呼喝孩子。你也許會問,做錯事不懲罰、凡事由孩子自己決定,不會縱壞孩子嗎?

 

回想我們小時候,做錯事被父母籐條炆豬肉、被老師抆耳仔也是常事,直至近年社會開始關注體罰和虐兒問題,籐條才絕跡。早在數十年前歐美地區,家長已經不會以體罰管教孩子,近年香港家長也開始採取不打不罵的管教方式,但社會上卻有聲音指年輕父母盲信歐美一套不打不罵育兒法,是變相縱壞孩子。

 

事實上,德國幼稚園老師堅持不打不罵,不是因為法例禁止體罰或是怕家長投訴,才陷入不能打不能罵的困局,而是因為打打罵罵不是管教孩子的最佳方法。

 

以高壓手段也許可使孩子即時停止吵鬧,因為他們怕受罰,不是因為他們知道錯,當下次沒有人喝止他們時,他們便會犯同樣的錯,而且會學精怎麼掩飾自己的過錯,甚至說謊和推卸責任。懲教處之所以叫「懲教」處而不是「懲罰」處,因為單是懲罰沒意思,做錯事的人,要得到懲戒和教育,才能改過。

 

再者,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會吵鬧撒野,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這是要不得的行為,可是,換個角度看,當孩子拒絕合作時,我們成年人得不到我們想孩子做到的,便破口大罵,這可不是跟孩子吵鬧撒野同出一轍嗎?在孩子眼中,我們何嘗不是那個不聽話的野蠻孩子?

 

當雙方爭持不下時,我們不應使出「我是父母」的皇牌,要求孩子妥協收聲,而是要冷靜下來,用成年人的方式處理問題。我們遇到麻煩的同事,也不會在辦公室追著他們展開罵戰,為甚麼對象換著是孩子,我們便覺得潑婦罵街也是迫不得己呢?如果我們每每要孩子屈服於父母的咆哮之下,不就是正正向他們證明了「大聲就是道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他們才會真心聽取我們的教誨,這才是根本的教育。

 

孩子不高興時哭,我們要孩子立即收聲不哭,他們反而哭得更厲害,這不是因為他們故意鬥氣,而是因為他們被嚇怕。孩子有不同的情緒,是最正常不過的事,適當地抒發情緒可以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別把孩子的負面情緒標籖成「唔聽話」,強行壓㧕負面情緒,有可能會引起焦慮和暴躁等極端情緒。當孩子鬧情緒時,我們應該趁機讓他們了解不同的情緒,使他們能夠表達和抒發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因心愛的玩具不見了而大哭,我們先不要說「話咗你㗎啦」和「抵死」,而是應描述他們的情緒,再提出解決辦法,告訴他們「你心愛的玩具不見了,看你哭成這樣,你一定是很傷心了。當你哭完了,冷靜下來,準備好後,請告訴我玩具怎麼不見了,然後我們可以一起試試把它找回來。」

 

換個溫和的方式教育孩子,不等於要對孩子的越線行為不聞不問。面對孩子,我們可以不打不罵,但不能沒有底線。當他們做錯事,我們還是要嚴肅地讓他們知道錯。父母和老師的威嚴不靠呼呼喝喝建立,能在惱人的情況下仍保持不慍不火,才會受到由心的尊重。父母的情緒牽動孩子的情緒,當父母保持心平氣和時,孩子才能冷靜下來。面對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尖叫吵鬧,我們動氣也是人之常情,但破口大罵之前,問問自己這樣一罵對事情有沒有幫助。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我現在很氣憤,我需要冷靜一下,待我冷靜下來後,我們可以再談。」然後深呼吸幾下,調整好心情再處理孩子搞出來的爛攤子。

 

不打不罵,不是放生孩子,而是放過父母自己。給自己一個繼續優雅的機會,由建立良好親子關係開始,從根本教育孩子。

 

延伸閱讀:《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 何潔凝著

17880347_1900729500170422_834589443278932450_o

17862404_1900729513503754_6908250104263079553_n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