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為人父母者當然想給予子女最好的一切,包括全天候的照顧、無時無刻的陪伴、替子女規劃所有大小事務......但當這些「愛的行為」過度用力就會有反效果出現,會無形中傷害孩子。很多家長都不禁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用自以為好的方式去管較孩子,卻沒有想過這是不是對方需要的呢?

更多文章:【港識教養】學習適時「放手」!切忌過度管束孩子玩樂模式

更多文章:【親子教養】爸媽必學6大管教孩子竅門

父母可以參考以下5個常見的育兒大忌,日後可以多加注意:

1.全天候陪伴

父母的陪伴,對於子女的成長無疑是發揮著正面的作用,包括對孩子的人格形成、行為模式發展,以及人際關係的建立。時常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較容易擁有安全感,情緒也相對穩定,對人也更容易理解與信任。

但謹記陪伴亦要適可而止,並非陪伴子女越多越好,以免讓他們做成依賴,或是只活在父母的圈子裡。父母要培養子女的獨立性,在年幼的成長階段,有適時放手讓他們獨自玩耍,讓其學會娛樂自己;踏入青春期時,父母更應讓子女自己建立的私人空間,學會享受一個人的生活,而不是有人陪伴才能感覺到快樂。

2.過份保護

父母疼愛子女自然會事事替他們著想,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為他們移走成長路上的一切障礙,但要小心這樣很容易變成「直升機父母」,即是對孩子生活過度干涉,或作出過度保護的行為。這些父母經常搶著去完成理該由孩子獨力完成的工作,常見的行為如下:過度關心及介入子女在校情況,經常致電學校了解,有少許不妥,便立即向學校投訴; 替孩子選課發決定課外活動;經常留意子女的一舉一動,當發現他們稍有差錯,便立即出手排難解紛。

這樣的管教方法出發點是對子女好,但實際上會阻礙孩子的獨立性,降低他們自己處理情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有研究顯示,過度溺愛或保護子女亦會不知不覺間影響孩子情感與自信心的發展,父母凡事都幫忙解決,子女有機會覺得「自己的能力一定很差,連父母都不相信自己」」,漸漸遇到想做的事情會不敢開口、遇到問題時亦會怕做錯決定而顯得優柔寡斷。

更多文章:【港識教養】了解孩子發展需要 適切的管教助成長

更多文章:【港識教養】別以威脅操控孩子!一個說話技巧讓孩子乖乖聽話

3.與同齡孩子比較

不少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的時候,總會不經意地斥責孩子,「你看同班的小輝成績多好,為甚麼你不能向他學習呢?」又或者總愛在子女面前讚賞別人的小孩,以上種種行為都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負面影響,令他們缺乏自尊心,感覺自己在別人眼中永遠都是不好。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不同環境下成長自然性格和長處都會不一樣。作為父母應該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子女,發掘他們的優點讓他們加而發揮;即使發現孩子的缺點,也不要拿來和別人作對比 ,相反,抱着公正的態度,客觀的告訴孩子,反而會讓他獲得進步。

4.忽略子女真正需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間會墜入自我中心的局面,認為孩子年紀還小,不懂分辨何謂好與壞,因此往往以自己角度、經驗出發去認識和解決子女問題,但完全不會代入對方的角色去想想他們的感受,因此會造成兩面不討好的情況「明明我已經盡我所能將最好的給子女,任何決定都是為他好、付出十足的關心和愛,為甚麼他們仍感到不滿足?」

但其實你有否想過子女真正需要甚麼?父母不能壓抑孩子的需求,強加自以為好的事在他們身上,例如幫他們選擇課外活動、幫他們選科規劃未來當甚麼職業等。如果父母們長期以這種傾向去教育孩子,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他們可能會變得很叛逆,想跟你唱反調,也可能徹底失去自主性,變得過度依賴別人。

更多文章:【教育方程式】子女唔緊張學業成績 父母可以做的5件事

更多文章:Trouble 2後更Trouble?了解孩子為何跟父母不合作

5. 強迫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

當父母想子女做到自己的期望的事情時,都會以所謂「將心比己」的手法教導對方,例如「如果寶寶不食完整碗飯,媽媽就會不高興了,你想這樣嗎?」,或許當刻你會達成讓寶寶食飯這個目的,但如果長期使用這種方式對待子女是不健康的,這會導致他們對別人的情緒變化非常敏感,覺得自己有責任滿足身邊的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感受去完成,往往會形成不安全感和較低的自我價值。

在管教子女的道路上,作為父母要好好學懂心理換位,代入對方的身份去想一想,以他們本來的個性,處於這個年齡、環境需要甚麼?遇到甚麼問題會有怎樣的想法?這種換位,可大大減少父母在實施教育時出現盲目主觀。繼而再以開放的態度與子女好好溝通,以支持和輔助的角色陪伴子女成長,代替控制與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