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香港教育制度備受抨擊,家長小孩都叫苦連天,在港教書二十年的滙基書院(東九龍)副校長劉振華,早前走訪芬蘭,實地體驗當地享譽全球的的教育制度與教學模式,究竟這個人人歌頌的制度有什麼特別之處,哪些地方得香港反思借鑑?

滙基書院(東九龍)副校長劉振華(右一)早前到芬蘭實地體驗當地享譽全球的教育制度與教學模式。

 

1. 免費教育──從小讀到博士都不用付學費

芬蘭政府相信,優質的教育可以在最快速的時間內提升國家年輕人的質素,因此早於70年代開始計劃免費教育,務求讓全國上下所有人由7歲入學開始,一直唸書唸到碩士、博士都毋須支付學費。學校甚至會提供免費午餐,以杜絕有人因家境而無法上學的情況。

 

2. 人人平等──不懂不要緊,老師會等你

芬蘭教育認為所有學生平等,沒有所謂「高材生」等標籤,學校也不像香港般分等級,所以孩子通常都會到住所附近的學校上學,因為無論到哪一所學校,學生所獲得的教育都一樣。

然而,每個人的學習速度和方式都不盡相同,在一個班級裏,總有些人學得較快,有些人學得較慢,老師該怎樣調整教學速度呢?
劉Sir指,香港的老師受教育制度所限,通常會選擇「少數服從多數」,以學得快的學生會為指標去追趕課程進度,學得慢的學生只能默默從後追趕,或自行補習,跟不上的學生只能被標籤為「輸家」。

反觀芬蘭教育,即使班上只有一位學生追不上,老師都願意等,願意花更多時間和心機去教導,也因此同儕之間會更落力互相教學,一起共同進步。

 

3. 課時短、功課少、考試少──無壓力下愉快學習

從芬蘭的上課時間表可以得知,無論老師或學生,他們都相當重視休息。芬蘭的學校每節課約35至40分鐘,每上畢一至兩課便會休息20至30分鐘,全日上課時間只有約三小時,因為他們相信人高度專注的時間有限,與其課時長但學生不「入腦」,倒不如課時短,精簡地教重點,讓學生自己消化和思考知識,反而更有學習成效。

而且,芬蘭學制盡量簡化考試制度,高中三年期間,學生可以讀十科或以上選修,但中六畢業試實際只有四至六科需要考試,這讓學生能夠在沒有考試壓力的情況下,因應個人興趣選擇涉獵不同範疇的科目,這做法能夠保持學生的學習熱誠之餘,亦能讓他們將來的出路更多元化。

 

4. 真正的共融教育──全校一起幫助SEN學生

雖然香港政府表面上致力推動融合教育,但實行的方法及成效一直存疑,老師為了追趕課程進度已分身不暇,又何來時間和心力對SEN學生因材施教呢?加上傳統中國社會認為「家醜不出外傳」,所以香港的SEN學生總是十分「低調」,劉Sir透露,在香港的學校,有時候連班主任也未必知道自己的班上有否SEN學生,因校方收生後,要由家長通知才會知道學生的情況。

在芬蘭,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並不會與「羞恥」、「家醜」等負面標籤扯上關係,對他們來說,承認患有ADHD就跟承認患上感冒一樣,只是一件平常事。學生如果有需要可以隨時離開課室,課堂期間也隨時會有專業人員坐在學生旁邊提供協助。

而且,校內不同的專業人員,包括班主任、科目老師、特殊教育老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家長等,會定期開會商討可以怎樣幫助SEN學生,甚至會按需要邀請學生一同參與會議。

劉Sir觀察到,幾乎全校師生都知道哪些學生有需要,但整個文化環境讓學生之間學懂互相尊重,有技巧地和諧共處:「他們認為有特殊需要並不是什麼羞恥的事,這一點頗值得香港反思,這是真正的共融。」

 

5. 從小訓練獨立自主──建立清晰的人生方向

芬蘭人從小自行走路上學,不會有人幫忙背書包,即使下大雪也照常上學,而且每個孩子6歲前都一定要學會200米游泳,這些生活文化讓孩子知道:必須學會獨立,要懂得自己解決問題。

而學校的角色在於幫助學生找到方向,所以每個孩子唸到初中二年級時,學校都會安排一星期不用上課,讓孩子自行尋找工作經驗,完成後只需填寫表格簡單報告。中三則有類似生涯規劃的課堂,老師會為學生講解整個升學制度,並與學生一起計劃前路。

無論出生於哪個地方,每人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之上,劉Sir認為是成長和學習的環境造就出不同的人:「香港學生普遍表達能力不俗,學習能力亦絕不遜色,唯獨缺乏清晰的人生目標,不懂計劃前路。原因可能與家人有關,因為父母早已幫子女計劃好一切;亦可能與教育制度有關,因為只有公開試一條出路。」

或許,真正的優質教育並沒有所謂的「贏在起跑線」,而是孩子整個學習的大環境中,有否得到成長的空間和機會。芬蘭教育未必完美,卻有不少優點值得香港借鑑。

 

相關文章:訪芬蘭、台灣覓最佳教學法 資深港師:香港家長有能力改變填鴨式制度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