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小一選校前先閱讀系列:「要做幾多家課先夠」的家課政策

各位準小一生的家長,除了上篇文章提及過的評估政策因素之外,其實家長在選校前亦需要參考及留意學校的家課政策。因為家課的多與少及趣味性是非常影響小朋友對學習的興趣。

 

自1993年開始香港小學逐步推行全日制,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校按校情及學生的需要,盡量在課時內安排時段,讓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家課,在課後學生只需完成備課、閱讀、搜集資料等與學習有關的活動,讓小朋友有餘暇參加其他有益身心的社群或課外活動,與父母享受親子生活,以及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

 

事實上,大多學校的時間表不論上午或是下午都是安排學生上課,學生連續上七至八節課堂,最後一節課一般20-25分鐘作為家課輔導堂,你認為這短短的20分鐘,學生能夠完成一整天的家課嗎?根據指引,全日制的小學應該安排上午是上課,下午是活動課或做家課堂才是合理。為何香港大多的小學是安排全日都上課呢?這一個問題,你們可以問問心儀的學校吧!

 

自二零零零年起,課程發展方向的大前提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家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讓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延展學習,並鞏固課堂所學或預備未來的學習。因此,家課應重質不重量,不應過量亦不必盲目追求「零功課」,有效益及適當的家課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家課的設計亦應多元化,例如包括具趣味性、啓發思考和創意的作業和活動。

 

根據東網在2016年3月22日報道指出(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60322/bkn-20160322122440041-0322_00822_001.html),一所學校在放假時發放23項家課,平日小三學生至少都有7項家課需要完成,功課大多都是抄寫和機械式的TSA補充作業,大家認為這類家課會具趣味性嗎?這類家課會具啓發思考嗎?這是創意的作業嗎?

 

一位專門研究教育的學者Alfie Kohn在2006年的著作”The Homework Myth”指出:書中部分連結可參考http://www.alfiekohn.org/homework-myth/

「家課的缺點人盡皆知,優點則純屬虛構。家課沒辦法強化學習,也無法提升課業表現,還會減少孩子與家人、朋友相處的寶貴時間。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做不做家課、做多少家課,都不是衡量成果的標準。在高中階段,做家課與學業表現之間的相關性也很薄弱,一旦納入複雜的統計方法,相關性甚至可能消失。」

 

個人認為做機械式操練的家課不但沒有強化學習,更會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另外,家課應可以在課堂完成,好處在於有教師即場指導,初小學生的功課量,應不用半小時完成,高小學生功課量,亦會限制在一小時之內。舉例說:教師給予學生完成三十題分數加法計算作為家課,若學生回家做時,若首十條已經計錯了八九題,但學生又不知自己犯錯,繼續計其餘二十題,不斷重複犯錯,這是否一件好事呢?做得多便是好?做得多便會進步?看來,錯的多更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人認同教育局在二零零二年曾經發表《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建議功課不應令學生身心勞累,初小學生每日的家課,不應超過半小時,高小學生就不應多於一小時。學校有需要好好統籌各科的家課量及質素,多和家長溝通,達致學校、家長及學生的三贏方案。

 

記得在選校之前,建議多了解你的心儀小學的家課政策,讓孩子做得開心及愉快!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