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我所謂的「弱勢學校」,是指小學的小六畢業生能夠升讀B1中學比例較低的小學。

 

何謂我眼中的B1中學?可以參考這裡

 

每年升小一,最後總有一批家長,自願或無奈地讓子女入讀這些「弱勢學校」,而我絕對相信「弱勢學校」有不少優點,例如對學生既關愛、功課量,都可能比地區一線小學,甚至名校做得更好。

 

我出這文的主因,是希望提醒家長一件事:「弱勢學校」在現行升中派位制度上所遇到的問題。

 

不少家長可能會認為,只要自己努力,找到一間適合小朋友既學校,不管是否「弱勢學校」,日後升中時只要做到第一組別學生(即坊間俗稱B1學生)便一樣可以容易入到較理想的中學。

 

可惜,這個想法在現行的升中派位制度,並不完全正確;因為現行升中派位制度,主要不是按照現有學生能力來為他們分配Banding,而是按照學校以往畢業生在「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簡稱HKAT或Pre-S1) 公開考試中的表現來決定。

 

現有小學升中機制運作大致如下:

1. 每次的雙數年 (如2010,2012),當年小六畢業生在升中派位後一星期左右,便要在派獲/考獲的中學(直資和官津中學都要)參加「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 (簡稱HKAT或Pre-S1)。中學一般以考試成績為小一學生作分班之用,EDB就會收集此成績,用作計算各小學日後學生的banding歸屬。

 

其實關於Pre-S1的安排,個人認為亦衍生了以下幾個問題:

a. 派位後一星期便考試,如派位不理想,那叩門應該還未有結果,考生會以甚麼心態去考試呢?

b. 雖然說Pre-S1用作中學分班試(也有中學不以此考試分班),但到底學生會有多盡力去考一個對他們沒有太大影響既試呢?

 

2. 學生在小五下學期,到小六上學期至學期中會有3次呈分考試 (其實亦是校內試)。每次呈分考試完成後,學校會將學生各科成績輸入EDB統一的呈分系統,系統就自動會為學生定出校內的呈分排名;

 

3. 教育局收到該小學校內呈分排名後,會再參照該小學畢業生對上兩次的Pre-S1成績,將相關名次的Pre-S1調整分配對予該小學的所有學生;EDB會對全港有呈分的小學作出相同運作,詳情可參考EDB的升中資料:2016升中派位組別分配解說 (Video)

 

4. 如是者,每次呈分後,教育局內部會定出了一個全港學生次弟(即全港性排名)和地區次第(即地區性排名),然後再按次弟的優先序為全港學生定出全港性banding和地區性banding。

 

5. 因此,在弱勢學校中,由於過往畢業生在Pre-S1既成績較不理想,結果Pre-S1調整分會較差,導致學生能分配入B1組別機會降低,最後出現的結果是,能在升中時派獲坊間所謂B1中學的學生的比例亦會很低。

 

6. 結果,現在學生無論幾努力,都無法改變先天因素的影響(前人Pre-S1成績不理想),全港/地區排名依然會是較低,即B1比例依然偏低。

 

除非該小學既學生在往後兩次的Pre-S1考得好成績,或同區其他小學都考得差,否則學校的banding比例好難會有改善。因要等到2次Pre-S1才有較明顯的結果,所以即是要等至少3年(因Pre-S1只在雙數年考),即有三屆家長願意留守在「弱勢學校」,為學校爭取好的Pre-S1成績。

 

但,又會有多少家長願意呢?所以不少子女就讀弱勢學校的家長,最終都會選擇中途跳船。結果,弱勢學校就像跌入一個無盡的循環。

 

正因升中制度目前是這樣安排,結果容易做成「強校越強,弱校越弱」這個惡性循環,甚至可以說是把小學升中的表現,推向一個「世襲」的模式。

 

我再重申一次,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鼓勵大家不要讀一間你認為適合子女的「弱勢學校」,只是想提醒家長,如果子女在弱勢學校升學,應早點為日後升中作好準備,不要一廂情願以為,選到合適學校,做好自己就足夠了。

 

(本文獲教育王國會員hkpapa852授權轉載)

 

相關討論:

小學升中分Banding機制: 弱勢學校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