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有為數不少的家長跟小米聊天時,均談論到香港教育的改革。當中大部份的討論均圍繞著中文科,在此,小米先不談應否教授簡體字,因為這是個人取向問題,對於中文科的學習影響不是很大。
最困擾家長的,其實是文言文的學習。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們理解文言文的文章十分困難,而且現代漢字並不常用,理應刪除。那麼,究竟當中有甚麼理由,教統局可以把中文科的課程改了又改,改了又改,那些難懂的文言文課文還在這裡呢?
試看《禮記.經解篇》:「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温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博覽遠見)。書教也。廣博易良(雍雍大度)。樂教也。絜(潔)淨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囑)辭比事(明辨世事)。春秋教也。」
以上所說的,是指人們去到某處地方,看看那裡的風氣,便可知他們受到些甚麼教化;如果這裡的人,為人温和柔順、樸實敦厚。感情細膩,那就是受《詩經》的影響,因為《詩經》是詩歌,是表達感情和志向的緣故。如果這裡的人,通曉遠古之事,見聞廣博,那就是受《書》的影響。如果這裡的人,心胸廣濶坦蕩,而有泱泱大度的,那就是受《樂》的影響。
至於學習過《易》的人,則能在觀察世事萬物的時候,馬上能看到事物的原本,理清其中的來龍去脈,從繁雜中抽出有關的線索。而一個地方的人們,對別人恭敬禮讓、行事莊重、尊長護幼,並做好本份,那就是學過《禮》的結果。能明辨世事,喜歡真理,尋找真相,就是《春秋》教化的結果。
如果我們摒棄我們偉大祖先留給我們珍貴的財產,其結果我們就可以在最近網絡流傳的上海廸士尼開幕前試玩日的相片中可參透一二。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