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featyre

所有父母都是為孩子著想:自小打好三文兩語的基礎,學業以外發展琴棋書畫等多元智能,順利入讀好小學、升讀好中學、選讀好學科、長遠地增強競爭力、找份好職業、不落後於人,這才是盡責的父母,才對得住孩子…孩子會如何想呢?

 

面對父母們參考各方資料和經驗、再經多方精心研究得出來的最佳路線圖,除了父母們深信不疑,親朋都難有質疑的理由,孩子們只有幾歲人仔,就更加沒有反對的能力,大都順著父母安排的路去走,但誰有把握令孩子依自己的心意一直行?哪一天孩子會用自己的方法,逃離父母為他們鋪的路?他們會否在測考前增加焦慮,情緒上無法面對?他們會不會在假期後不再返海外學校報到,或者在大學偷偷轉系?他們是否會在畢業後什麼也不幹,宅在家中三、五、七年?孩子從何時開始變得憎厭讀書?是誰令每日乖巧練琴的孩子,在考完八級琴試後,終生不再彈琴?

 

1. 孩子沒有空間去想自己要什麼

香港的孩子每日花掉不少時間在學校課堂和功課上,課堂以外的時間也被動靜不同的興趣班填滿,在家中餘下的時間又被知性圖書和益智玩具所充塞,連活動之間的吃喝交通時間都在催趕之下完成,周而復始,孩子不但缺乏遊玩的時間、沒有享受餘暇和面對獨處的能力,還失去時間和空間去想自己要什麼。我們理解成人超時工作和兼做兩份工作時,最想提早退休,我們也該明白孩子返上下午兩班幼兒班,放學又要補習時,會如何討厭返學和學習。越早開始寫字、練琴和讀書,會否令孩子更早去討厭、逃避、甚至放棄?

 

2. 孩子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自小依循家人和師長的安排,往往是滿足別人的期望,不想給父母責備、令父母擔心和失望。想想學習樂器的漫長年日中,練習過程中如何的重覆和沉悶,考試過程中多少的壓力和花費,一點也不容易,但相比父母的投資和期望,孩子不容易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輕言終止。完成八級琴試、取得大學學位、考到專業資格等未必符合自己的興趣和發展,但順應了家人和社會的要求,已經任務完成,父母何必將過份期望繼續加諸孩子身上,不如讓他們按自己想走的路去走吧!

 

3. 孩子沒有勇氣走自己想走的路

孩子自小習慣接受別人的安排,迎合別人的心意,完成別人的期望,日子久了,也許漸漸忘記自己的理想和想走的路。假如自小的形象和存在價值只建基於家人的讚賞和別人的評價,孩子便難以有勇氣走自己想走的路。時代不同,孩子又年紀漸長,父母是否該堅守自己以為必對的路?父母若能包容孩子自由的想法,在家中建立互相扶持和營造親密溝通的關係,孩子將來便不會因家人的限制而感到遺憾,才有勇氣嘗試走自己想走的路,開創自己的人生。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