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該是灌輸學生知識,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啓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讓他們能各展所長,成為社會明日的棟樑。一個健全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崗位,就像一個身體一樣,有手,有腳,有眼,有耳等等才算健康。
近十數年,香港充斥着一個極度錯誤的觀念,就是這身體只有某些器官重要,拼盡全力讀書考試的目的是要成為那些特定的器官,其他的就沒有那麼有用,沒前途,這樣確實抹煞了不少有才幹,有天賦的年輕人,同時亦令整個社會失衡。
在法國,即使你法文考試不及格,你亦能憑著其他科目的成績得著進入大學的機會,因為他們理解到有潛質成為科學家,數學家,工程師的同學不一定具有良好的語文能力。反之在香港,只要你高考中或英文其中一科不及格,即使你在其他科目奪得優秀的成績,要直接進入大學的機會就變得渺茫。你們覺得這樣合理嗎?
在施教和受教這過程中,為人師表的要清楚自己的角色,是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得著最大的益處,尋找到真正的自己,享受校園時光,包括師生與同學之間的關係。一個好的老師能正面地改變學生的將來,同樣一個沒有愛心的老師亦能令學生的對學習以至校園生活感到灰心失望,甚至無心追求學業。
當老師的,你被賦與的權力原意是要輔助學生,引導他們成為一個知識與道德並重的人。絕對不能濫用權力,覺得自己比學生高一等,以懲罰作為手段令學生服從命令。當你變成制度下的特權分子,這制度就會因為你成為助紂為虐的工具。
年青人總會反叛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有愛心,有耐性,循循善誘,他們終必會被感動,會明白的,始終年輕人的世界還未經過現實社會殘酷的洗禮,一般都會比較單純,對真實關係嚮往,不會像職場般的惺惺作態。
我相信年輕人都是會願意聽從合理的要求,他們都是會反省的。但首先是給他們看到一個榜樣。如果老師不能作學生的借鏡,那麼他們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學生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模樣呢?不以身作則,如何能服人?
我是在大一後才赴法留學的,之前都是在香港受教育的,從小眼見身邊不少同學對老師都唯命是從,即使心有別的想法也不敢表達,尊師重道是必須的,但勿抱著懼怕的心面對老師,因為真。老師絕對會想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內心,處境,協助他們去面對及解決問題的 。
教育不是一個倒模工具,我在法國遇到的老師一般鼓勵開放思想,多提出不同的觀點與角度,課堂上的互動較多,學生敢說,敢問,敢答,敢錯學習氣氛融洽。不要害怕犯錯,因為通往成功的過程中,錯誤,堅毅和嘗試是正正最大的功臣。
同學們,不要因為你們的特點,才幹在這制度下不被欣賞而沮喪,就是因著你們的不同,這個社會才更美麗。不要被制度下的不公義打敗,黎明會來到的。
年輕人,你們若有任何煩惱的,歡迎隨時聯絡我,本人百分百願意聆聽和幫助你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