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20170508_GROUP

社工媽媽多年來主要負責小學服務,負責過無數個「專注力不足小組」,個人經驗來說,差不多全部學生都沒有明顯的專注力不足,在我眼中是正常不過的孩子。

 

今天是一個新開的專注力不足小組,跟學生玩了一個非常需要專注力的遊戲(平衡板),這個遊戲不但需要專注力,也需要輪流等候的耐性,每一個學生都表現得很專注和有耐性。

 

完成活動後我問學生:「你們剛才玩遊戲跟平常在課室有什麼分別?」

 

學生A:「我平時好唔專心的,我有專注力不足。」

 

我:「但你剛才非常專心,證明你不是專注力不足,你喜愛的事情可以很專心,是上課的科目你沒有興趣,而不是專注力不足。」

 

學生B:「我最唔想上英文。」(然後所有學生和議)

 

學生C:「英文堂根本所有嘢都聽唔明。」

 

我:「所以你們不是專注力不足,只是聽唔明,無興趣。」

 

學生D:「XXX平時上堂成日搞事,頭先佢好專心。」(XXX同學此時面露非常尷尬的神情)

 

我:「XXX,我見你在小組一直很專心,點解平時上堂會搞事。」

 

XXX:「因為上課實在太無聊,我無興趣呀……」

 

我:「姑娘明白你哋。我以前上數學成日瞓覺,因為我真係好無興趣,我最有興趣只係音樂、視藝和體育。」

 

學生E:「姑娘,咁你可唔可以同老師講我哋無專注力不足呀。」

 

我:「最重要係你哋知道自己唔係。」

 

就係咁,在工廠式的教育制度下,每位獨特的學生被強迫學一模一樣的事情,不論能力怎樣、興趣怎樣、潛能怎樣、進度怎樣……大家都要上一樣的課程。然後表現出無興趣的,很大機會被評為專注力不足,甚至因而要服食專注力藥物,例如「利他能」,這些藥物對身體的傷害和副作用被忽視,而且最終的原因,只是學生沒有被尊重其學習意向和特性。

 

作為社工,很痛心,無力感也很重,可以做的就只有讓孩子知道不是他們的問題,灌輸他們只要遇到有興趣的事,他們是可以專注的。小組完結前,學生有興趣知道我兒子的事,我分享兒子沒有上學,學生非常好奇沒有上學會做什麼,我就告訴學生兒子會去圖書館、去森林玩溪水、會去遊樂場等等等等,他們就問我:「我也很想可以這樣啊。」

 

我心裡:「孩子,我也很想你可以。」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