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來,我是一個經常勸學生退學的老師。
香港的小學及中學主流學制過分著重學術知識。即使學生在學術以外有天分,在成績表上也不能反映出來。如果有了解過小學升中呈分試分數分佈的,可以看見「主科」及「術科」的佔分比例非常不均。簡接說明能進第一組別中學的只能是語文好 ﹑ 能坐下來長時間苦讀的那類人。如果是運動傑出 ﹑ 音學有天分或富藝術細胞但語文能力一般的學生,並不能靠這類「術科」入讀心儀的中學。
當然這類學生也可以藉中一入學自行申請入讀心儀的中學,但每間中學的自行學位有限,申請者眾,若不是達代表隊程度或曾獲認受性高的大獎,能獲學位的機會很微。即使幸運地獲表納入讀,也需要同時應該學術課程及其他訓練,最後仍要跟全港考生一樣面對公開考試。
我接觸的學生,少數是屬於運動 ﹑ 美術或音樂略好,但成績一般的學生。但他們在學術以外的表現又未達代表隊或國際級數,以致當初未能如願進入心儀中學。而他們在學術方面也很有拖牛上樹之感。尤其到了高中,課業重得要停下其他方面的訓練。到最後很多同學只在公開考試取得合格的成績,未能入讀大學學位課程之餘,訓練停滯了好幾年。
其餘相當部分的學生,學業也是平平的,沒有升學的目標,只想學一些實務性的手藝,待中學畢業後可以糊口。對於這些學生,我會一直觀察他升讀高中後的表現,有氣餒的,也會加以鞭策。可是另一方面,我也會提議他們轉讀一些他們感到有興趣的課程,擴闊他們學習的眼界,讓他們知道未知之域。這種提議並未出自對導他們的灰心,反而是積極協助他們鋪路的方法。讓他們明白除了上學,他們還有很多選擇,還有很多可能。
早年有個學生,在我任教的科目表現不錯,但對語文及數學則無能為力。他跟我的關係也不錯,時常會來問功課。學期結束前,我問了一句﹕「三年以後你覺得你的公開考試成績會是怎樣? 如果預計也是慘淡收場的話,你現在會轉讀上學以外的東西嗎? 」想不到這個問題觸發了他多天的思考,最後在開學前轉讀建造業相關的課程了。數個月後他回校探訪我,帶來了喜訊: 他在建造業界的世界賽獲取了佳績。說實話沒有他的課室顯得有點冷清,但老師不應只在乎選修自己學科的學生人數,對於每個學生,也應該視他們為獨立個體,實在地作他們的生命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