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學科如醫科、法律系、建築系、商科等一向是香港學生的熱門選擇,近年物理治療、臨床心理學、藥劑學等亦成為學生爭相報讀的寵兒,而這些學科都有相同共通點──明確的職業導向而且收入穩定,故不少成績頂尖的學生在報讀大學時都會優先考慮這些熱門科目。
然而,假若真的成功入讀了這些學系,學生將來便會成為醫生、律師、建築師等專業人材,單靠讀書技巧和書本上的知識,是否就代表能夠勝任這些責任重大的職業呢?教育顧問專家、海外升學機構ARCH Education創辦人之一馬賢慧(Jennifer Ma)指出,報讀這些專業學科除了要有頂尖的學術成績,同理心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外國不少大學的醫學院,甚至是香港大學,都開始採用MMI(Multiple Mini Interview)面試模式,透過情境題來了解考生待人處事的方式和性格,以評核考生是否適合當一名醫護人員。Jennifer列舉出其中三個情境題例子:
1. 眼前有一位80歲的年老病人及一位3歲的小孩病人,但你只有一支疫苗去拯救其中一位病人,你會選擇救誰呢?
2. 你是一位醫生,你替一位小朋友進行手術期間他不幸死亡,你會如何向其父母交代消息?
3. 你是一位薄餅送貨員,你在送薄餅途中遇上一位受重傷的女士,但同時客人正在催促你送貨時間,你會怎麼做呢?
在回答這類問題時,考生應從多個不同持份者的角度去分析考慮,以第三題為例,持份者包括送貨員自己、老闆、訂了薄餅的客人、病人、醫療團隊等,每個人都有其崗位,各司其職,做抉擇時需考慮不同人的立場。Jennifer提醒考生切忌因過分緊張而忽略常理:「很多學生單向地以為考官一定想你回答『救人要緊』,但其實應該視乎環境及自身職責去,量力而為。」
除了醫科、物理治療、臨床心理學等將來需要直接面對病人的學科,報考外國大學的其他科目亦會被問到關乎同理心的問題,例如建築學系的考生,曾被問到「建築如何幫助降低一個城市的犯罪率?」當中考核的不單是學術知識,還包括考核學生平日有否留意社會時事、對社會的責任心等,考官會透過考生的答案去評價其人品與態度是否適合所報讀的學系。
其實,無論任何科目的學生都應擁有包括同理心在內的軟技能(又稱非技術技能),對於將來踏入社會就業,與不同的人溝通合作時,絕對有莫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