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究竟應該將子女送到國際學校還是本地學校讀書?在我的職涯中,這是一條 最熱門的家長問題之一。當我再問他們為甚麼會有這個問題,通常會得到幾種答案,包括:
入讀國際學校常見原因:
— 讀書及功課壓力較少
— 在平衡學校和日常生活時間上有更大靈活性
— 較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及發展空間
— 有較多運動項目選擇及和較高參與性
— 關注個別孩子的發展
— 較多培育思維發揮和解難能力,取代慣性背誦學習
— 較多機會接觸科學技術
入讀本地學校常見原因:
— 較好的中文學習環境及語言發展
— 數學能力較強
— 有較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勤奮」的態度
— 紀律性較強
— 對中華文化以及家庭與和諧的價值觀有較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 學費較便宜,甚或是政府提供的免費教育
— 較容易升讀本地大學
或許以上列舉的原因並不是家長考慮的全部因素,但相信部份已被羅列其中。

過往,香港曾有一段時間,國際學校和本地學校之間的分界非常明顯,壁壘分明。隨著香港發展成活力充沛的國際都市,家長們對教育的需求出現了變化,國際學校趨向本地化,反之本地學校走向國際化。這種趨勢一直持續下去,現今可以在許多學校中找到這些轉變的足跡。

現時本地學校同時提供香港本地文憑課程(DSE)及國際文憑課程(IB)或IGCSE課程已見普遍。香港的國際學校也因應需求加強了中文科的課程。課程分界線變得模糊,如果這是教育趨勢,那麼兩者的區別是甚麼呢?

依我來看,根本區別應在於每間學校的「軟件」部分。軟件是指每間學校對人性層面的方式,並不包含常規課程。軟件部份反映學校老師及員工如何看待每個學生;反映學校對每個孩子的照顧、關注和重視程度。不論學生是天資聰穎或有學習困難問題,在老師和其他人眼中均是獨立個體,都享有每個人應得的優先關注,而不該出現關愛不均的情況。

特首林鄭月娥女士去年在施政報告中強調,香港學校有需要檢討目前的教學模式,是否過於側重於純粹的學術層面。面對迅速變化的未來,現在對我們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的是要著重發展「軟」實力,包括獨立思維、創造力、協作能力和主動關懷性。說到這裏,許多家長會回應說:「 我明白,但不是讀好數學、科學和中國歷史等科目,他們便能夠找到好工作,這不是更重要嗎?」馬雲最近在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上接受訪問時,他告訴大家:「我們不應該去教孩子機器或人工智能做到的事。」因為現實情況是,不久的將來機械人和自動化將取代那些純粹學術性或知識型的工作。馬先生強烈建議我們必須改變現在教育下一代的方式,去面對未知的將來。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最近在一場畢業典禮上分享了一席話:「我更憂慮人類的思考方式只像一台電腦,缺少了價值觀及同理心。」他鼓勵大學畢業生不要把他們的人性面丟掉,淪落成一台機器。從這兩位非常成功和有影響力的人士的說話中,可以留意到他們正在傳遞一個基礎信息,知識和情感兩者之間的界線正在模糊,在純粹的本地和國際學校之間,目前及未來的分野也越來越不明顯了。

那麼家長該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呢?答案是撇開這些學校的所有外在條件,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個性、行為和喜好。如果父母願意作為啟發者讓孩子發揮,即使是5、6歲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和個性。我們的孩子絕不是機器。

有些孩子喜歡閱讀;有些喜歡藝術和建築的創作;有些喜歡往戶外跑,玩耍和與其他孩子互動;而有些則喜歡在家中與父母或兄弟姐妹玩棋盤遊戲,渡過安靜的下午,自得其樂。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孩子,關鍵是要了解你的孩子,並找出最適合他們個性和家庭價值觀的環境。如果這兩個領域配合得好,將大大提升孩子未來成功的機會率。請注意,這個問題並沒有最佳答案,作任何選擇都需要取捨。不過只要父母從旁適切協助,這些都是可以解決的。

孩子成長步伐快速,在他6歲時做出的決定可能到了10歲已不適合,短短四年變化可以翻天覆地。幸好我們以前做的決定不是不能改變的。如需要,我們仍然可以考慮為孩子作出轉變,雖然過程困難,但並非不可能!

最後,回到最初的問題:「究竟應該將子女送到國際學校還是本地學校讀書?」,事實上只要父母留心觀察自己的小寶貝,見到閃閃發亮的眼裏充滿好奇,你就知道答案了。

(此乃翻譯版本,詳細原稿來自Dr. Wil Chan Blog)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PROD":"ek","CHANNEL":"\u6559\u80b2\u738b\u570b","SECTION":"article_detail","CAT":"\u5e7c\u5152\u6559\u80b2","SUBCAT":"","SUBSUBCAT":"","SITE":"image.edu-kingdom.com","CONTENT":"C","L":"TC","UID":0,"PLATFORM":"web","TITLE":"\u8b80\u570b\u969b\u5b78\u6821\u9084\u662f\u672c\u5730\u5b78\u6821\uff1f","CID":144531,"PUBDATE":"20190211","AUTH":"Dr. Wil Chan","KY":[],"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