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害死很多香港學生的,是一個「乖」字。你我的孩童年代,聽得最多可能就是這個「乖」字,也因而影響新生代父母一輩,對自己小朋友說得最多也是這個「乖」字:「你乖唔乖先」、「睇吓人哋幾乖」、「咁就乖喇」。

Ok,乖了,what is next?乖順至極點,但腦袋連轉個小彎也不會,你覺得如何?見到其他孩子內向害羞,有些媽媽竟然會指着自己跳跳紮的兒子說:「你學吓人哋咁乖得唔得?」小時候充滿活力,不代表長大後學不會自信冷靜;同樣地,小時候內向害羞,並不代表長大後就懂知書識禮。

「一碌木」同「知書識禮」係兩回事。

真正的知書識禮,並不是見到長輩就講句uncle或auntie便算數的。禮儀並非一面倒強調上尊下卑的等級分別,而是維持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中國雖然號稱「禮儀之邦」,但是今天中國遊客外出經常醜態百出,引人側目,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只要求別人尊重自己,但對別人和其他文化缺乏同等尊重。

英國文化極為注重禮儀,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紳士和淑女,一度令法國人也心生羨慕,爭相模仿。在英國普遍的寄宿學校,禮儀都佔據重要的部分,講究在不同場合要有適度的禮節,大家都以禮相待。

講究禮儀,就可保持傳統。英國老牌的寄宿學校大多以古典建築為主,既顯示出學校的歷史悠久,而校園環境的安靜典雅,其實也會影響學生的言談舉止,這便是傳統的效應了。

保持傳統最大的問題在於辨別甚麼是精華,甚麼是應順勢改革的教條,從英國寄宿學校的改變,則不難領會如何去蕪存菁。簡單來說,古代女性普遍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便是非改不可的「傳統」,但是改的方法可以是建立同樣優秀的女校,而不是只將傳統男校改為男女同校,以示「與時俱進」。

舊時的寄宿學校以男校為主,因此普遍注重體育運動,但是著名女校如Wycombe Abbey School更為注重學生在藝術和創意的發展,而非執著於體育成績,這也是對於「傳統」的靈活應變。

呆頭呆腦,一成不變,其實就是「乖」字在作怪。不是說「乖」有問題,但「乖」決不能是人格的基礎,你看英國那些魅力四射的淑女紳士,看起來也很乖,但那只是表徵,他們之所以「有型有款」,除了是一般的禮數和尊重以外,還有一個香港名校沒有英國傳統學校那麼著重的元素,那就是「識做」的教育。當然,是否識做,有些小朋友不需你教,因為他們的DNA已經存在這種慧根,就算他們只是在麻雀枱旁看大人打八圈,也可森茂四方,領略到「識做」的智慧。

識做兩個字,英國人最耍家,但他們當然不會說得那麼核突,在他們的教育裏,識做叫做「體面」,英文是etiquette。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PROD":"ek","CHANNEL":"\u6559\u80b2\u738b\u570b","SECTION":"article_detail","CAT":"\u6d77\u5916\u5347\u5b78","SUBCAT":"","SUBSUBCAT":"","SITE":"image.edu-kingdom.com","CONTENT":"C","L":"TC","UID":0,"PLATFORM":"web","TITLE":"\u5bb3\u6b7b\u5f88\u591a\u9999\u6e2f\u5b78\u751f\u7684\uff0c\u662f\u4e00\u500b\u300c\u4e56\u300d\u5b57\u3002","CID":236027,"PUBDATE":"20191003","AUTH":"Samuel Chan \u9673\u601d\u9298 - \u82f1\u8b58\u6559\u80b2","KY":["\u82f1\u570b\u7559\u5b78","\u5bc4\u5bbf\u5b78\u6821","\u79ae\u8c8c","\u79ae\u5100","\u9999\u6e2f\u6559\u80b2\u5236\u5ea6"],"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