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疫情惡化,流言四起,傳媒指英國政府準備三月關閉全國所有中小學;若疫苗聖誕前開始接種,春天前接種完成,學校是不需要全面關閉的。用常識和數學推算就知道。雖然有高達三成的英國人,特別年輕人,聲稱不會打防疫針。
這已經是戰爭。戰爭時期教育會以另一種狀態出現。我想起一九八七年英國的得獎電影「希望與榮光」〔Hope And Glory〕 。
更多文章:【英國升學】Lockdown在香港 最想念的是誰?
電影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空軍轟炸倫敦。路雲斯家庭〔Rowans Family〕夫婦有三個子女,最年幼的弟弟比利,他有兩個家姐Sue和Dawn。
一家人住在倫敦郊區。比利年僅八歲,在讀小學。有一天聽見警報響起,遠方傳來隆隆的飛機聲。班主任在課室大叫:Box Away,緊急疏散。比利一面茫然,隨著小朋友跟從指示躲避。然而在漫天炸彈的閃光中,比利和一群同學仔,卻當做放煙花。雖然每天都有人死亡,但在比利眼中,這是童年的一部份,父母和家長都沒有解釋成人世界裡戰爭的罪惡。八歲的男童仍然活在以初生的感官好奇地對世界的一切探索中。「希望與榮光」是導演本身童年的回憶。在兒童的眼中,不知道何謂風險,人生的捉迷藏遊戲剛開始。
不過電影也蓄意製造了一點點爭議:童年是不是應該太早地獲得成年詳細的引導,了解成人世界各種陰暗面?還是只要政府有足夠的指引,父母有足夠的冷靜,就可以在戰爭和瘟疫中盡力為子女開闢一角潔淨的心靈天地?
因為童年〔Childhood〕是人生上帝的恩典。兒童是世界的花朵,應該讓花朵留在花園之中,時間越長越好。
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Put it philosophically — 既然瘟疫是全人類無人可獨善其身的必然,而英國政府也預早防範未然,那麼在預先知道三月全國停課而及時準備、與去到英國臨時遭遇瘟疫局勢惡化而緊急疏散失去聯絡,兩個Scenario之間,你寧願挑選哪一個?
Hope And Glory為十年後另一齣意大利電影Life is Beautiful提供了靈感。在猶太集中營裏,父親對小兒子講故事,與他玩遊戲,盡量令他忘記身處生死邊緣。電影得到了奧斯卡。但我卻稍嫌後者造作,而英國版的戰爭童年喜劇拍得自然含蓄。
為甚麼不能在黑夜中,即使帶有幻覺,看見遠方的煙花?
由香港去了英國,在寄宿學校渡過陰冷的冬天,是人生場景更換。當那邊瘟疫逆襲,由英國倒流回香港,一時無法赴歸,舉目是限聚令,但香港人防疫更自覺的家園,卻又是另一種場景的轉換。
更多文章:【海外升學】讀寄宿學校為攻入牛津劍橋?創造獨有的成功故事
更多文章:【海外升學】Man-Up訓練?查理斯王儲地獄母校錄
台灣詩人楊牧在花蓮長大,去東海大學讀外文系,然後又去美國留學。台灣的英文基礎沒有香港好,楊牧體現了少年的愁緒,而且因為Change而經歷了情感的脫變和成長, 他說:
「那是許多許多年以前,在另外一個海嵎,我曾經是,而且真是,非常注意風雨季節的遞嬗,和人面星象的影映。奇怪的年紀,自以為是愁,可是不知道愁是甚麼。愁是有它深刻的意思吧,比同學們不快樂些,笑聲低一些,功課比較不在乎些。」
我們想起英國的舍監和師友在瘟疫中無恙?當人面星象掩影在香港的夜空,一切只是世界風雨季節的遞嬗。當我們有所感悟,人在英國還是亞洲,已經不是最重要。美國的死亡數字突破三十五萬,而香港只有一百五十不到。這樣的愁,涕淚之中混合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