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做錯事反而更易得到關注

現今社會不少雙職父母,工作十分忙碌,都是到晚上才有機會與孩子相處,甚至晚上回到家其實都十分疲憊。即使父母間其中一方在家照顧孩子,也不一定代表很多時間關注孩子,因為每一天要處理的事太多,如果孩子不是發生甚麼事,可能也不會特別關注他們。舉例: 心宜原本不是一個挑食的孩子,因為她在學校是甚麼也吃的,但當我們使用行為分析法時,很快就會理解到孩子在家中挑食的原因。我們看看她行為的分析是如何:

孩子在乖乖吃飯時沒有人理會她,家中成人各自做自己的事(父母在傾談,嫲嫲在看電視),但當孩子不聽話不合作時(說不喜歡今天的餸菜),反而全部人都一起關注她。當她不合作後再次合作起來,又會得到父母的讚賞,做錯事反而更易得到關注,做好行為卻沒有人看見,就是其中一個讓孩子不合作的原因。

這個情況不只在年幼的孩子身上發生,在上了小學甚至更年長的孩子身上也會發生。當孩子長大後,我們給的關注可能比孩童期更少,因為孩子在不少生活問題上都能獨立運作,父母可能都會花多一些時間與關注在其他生活事務上;又或是在家中弟弟妹妹出世後,孩子會比原本突然多了不合作或行為問題,都是與希望獲得關注有關。因此,有時候有些孩子好像故意在生活上或是學校中做出不合作行為,令忽略了自己的父母可以重新關注自己。

父母的關注對孩子來說是你想像不到的寶貴,正面關注如關心(好像例子中關心孩子為何不吃了)固然很吸引,但即使負面關注如責備都可以有相同的效果。例如試過有上了高小的孩子每天把家中弄得很凌亂,每天也被媽媽責罵,卻又每晚都與媽媽道歉並哄媽媽高興,後來孩子在有一次診症中說出了「如果不是有問題,媽媽回到家也不理我呢!」,完全把那一種即使是負面關注也比沒有關注好的心態表露無遺。

說到這裏你可能會好奇,那我是不是不應關注孩子呢?又或是在孩子做出行為問題後是不是應該完全不理他?雖然在兒童心理學中我們是有「故意忽略」(ignoring)這概念以處理行為問題,但使用「故意忽略」也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如我們要肯定那個是希望獲得關注的行為問題,而環境上也要許可(如孩子在街上大哭,我們總不能不理孩子),因此不少父母也會認為實行起上來十分困難。從正面的角度處理,實行性更高的是給予孩子固定的正面關注,並特別關注孩子的好行為,畢竟孩子想要的是父母的關注,只拿走關注而不照顧孩子的心靈需要,是不會幫助孩子的行為重回正軌的。

在心宜的情況中,父母應用了給予孩子固定的正面關注的技巧,父母在她的行為(在家中挑食)出現前,已經以說話給她「吃飯」這行為正面關注,從剛才我們提到的前因(antecedent)入手。即使孩子提出問題(肉不好吃),也引導孩子注意自己做得好的那一面(不好吃也嘗試吃),讓孩子感受到好行為會得到關注這原因與結果(consequence),並在飯桌上持續給予孩子關注,讓孩子不會感到被忽略。

正面的關注與讚賞是息息相關並是讓孩子行為變得更正面的必要因素。說到底父母的關注對孩子來說是你想像不到的寶貴,因此,晚上不妨放下手機,陪陪那個等了你一整天的小孩吧!

(本文略經剪裁)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PROD":"ek","CHANNEL":"\u6559\u80b2\u738b\u570b","SECTION":"article_detail","CAT":"\u5e7c\u5152\u6559\u80b2","SUBCAT":"","SUBSUBCAT":"","SITE":"image.edu-kingdom.com","CONTENT":"C","L":"TC","UID":0,"PLATFORM":"web","TITLE":"\u3010\u6e2f\u8b58\u6559\u990a\u3011Trouble 2\u5f8c\u66f4Trouble\uff1f\u4e86\u89e3\u5b69\u5b50\u70ba\u4f55\u8ddf\u7236\u6bcd\u4e0d\u5408\u4f5c","CID":331258,"PUBDATE":"20210122","AUTH":"\u842c\u91cc\u6a5f\u69cb","KY":["\u96d9\u8077\u7236\u6bcd","Trouble 2","\u6545\u610f\u5ffd\u7565","\u6559\u80b2\u65b9\u7a0b\u5f0f","\u6e2f\u8b58\u6559\u990a"],"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