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德國和法國相比,英國出口產品短缺,英文和英國教育就變成英國向全球出口的主打產業。
「教育」成為一種產業,本身並沒有錯。因為這樣會與配合全球化之下急速變化的青少年兒童消費生活習慣,不斷改革、創新、變陣。例如,在民國成立之後,不會再有卜卜齋,四書五經和背誦古文就會好像黃包車一樣,變成次要,然後逐步淘汰。
如果當時上海英租界開辦教育,英國人就會面對上海這個商埠,開辦商業英語、銀行管理、交通運輸知識、航運管理,面對新的時代,整個長江三角洲二十世紀的新需求。
一個世紀之前,如果英國的教育界進入中國市場,一定首先選擇上海。上海匯集了江浙工商界最精英的人口,這些父母最想望子成龍。在西化風氣之下,那時候在上海辦教育,就要將歷史、經濟、地緣結合,計算一套市場方程式,了解當地人口結構,連結中國未來趨勢,為華東人口的下一代tailor-made一套教育產業策略。
相信當時無論清末民初還是北洋政府,都不會有這樣的眼光。因為帝國即是帝國,有豐富的全球統治經驗與綜合的未來藍圖。
歐洲許多國家都有很好的教育制度,但是唯有英國因應全球化趨勢,包括過去三年全球瘟疫對經濟和就業市場的影響,包括某些國家的動態清零造成的心理後遺症,在開關之後,英國大專院校為後疫情時代設計了新的課程。
例如手機網絡和社交媒體流行,現在不可以假設十三四歲的初中生擁通過網絡擁有的知識與父母的一代一樣。他們知道很多碎片化的資訊,但是也缺乏其他系統化的知識,缺乏耐性,不喜閱讀,社會經驗不足。不過很多父母希望子女利用暑期,搶回疫情三年可能荒廢學業的損失。因此英國出現了一種新的「暑期先修營」,叫做Pro-Ed。
許多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預先催谷或者少年立志,選擇終身職業,向尖子目標進發:電子、醫學、金融、工程。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初中程度已經擁有很深厚的電腦知識。如果暑期只參加吃喝玩樂或去北極考察的夏令營,回來寫一個北極熊考察報告,未免會令某些家長總是覺得少了一點點。
What if 有一種課程,可以在夏天以專業科目先行分類:如果中學生想預先體驗醫科,在一或兩個星期的暑期班,有關於醫科的介紹、參觀醫院系統,初步的社會醫學,令學生先有心理上的認識。
Pro-Ed 分為兩單:一個星期的課程,可以不別來英國,電腦Online,兩個星期則請移玉步,來倫敦的帝國學院夏令營親自上課。
如果想讀工程,在兩個星期的專科夏令營,會有名牌大學的教授,廣授工程不同的類別,由土木建築到機械人,在生活上認識工程的關係,並且會拜訪工程公司與工場,讓學生先行體驗,回到香港再慢慢決定將來是否選讀這一個學系,進入這一行。
至於法律,一星期On Line 的未來律師體驗課程,介紹律師的生活,法律與社會現實的關係,打官司之前的準備工作,法庭環境。令一個中學生先有了一個輪廓,明白讀法律並非看了「毒舌大狀」就可以立志入行為社會除害之簡單。
兩星期的未來律師介紹課程,飛來倫敦帝國學院上課,專家當面教授談判和法庭辯論的口才、初步刑事法、英國的司法制度,好處是課室內外,有一個生動的普通法環境,令學生更容易吸收。
三年疫情,許多父母憂心忡忡,總覺得子女荒廢了時間。協助追回損失,英國人永遠有辦法。暑假這段空白,不必死讀書,另有一群生活經驗豐富、趣味教學的名師,跨越國界,理論和實際結合,預先Warm-up如何變身一個世界公民,令暑假覺得充實難忘,為下一步進軍英國升學作準備。
我看了課程的介紹,與英國朋友商談,英國人有傳統保守的一面,但其靈活的頭腦,也不能不令人佩服,難怪這個國家往往能絕處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