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幼兒有時做出一些行為舉止,會被一般成人認定為「頑皮」、「不聽話」等,但家長又能否分辨出自己孩子的行為是否不恰當呢?而在處理幼兒不當行為時,父母知道箇中竅門嗎?

了解不當行為本質

當幼兒出現一些不當行為時,父母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辨別清楚做成不當行為的原因,尤其要了解幼兒發生不當行為的場合和時間,才能對症下藥,教導孩子,作出改善。例如幼兒在公園跑步是恰當的,但在餐廳內跑步是不恰當,因此,「跑步」不是一個問題,而於甚麼場合、人物、環境下跑步才會構成行為是否恰當。家長要先讓幼兒了解在適當的時間、地點進行適當的行為,才會減少他們不當行為的出現。

發出清楚精簡指示

當家長了解不當行為的本質後,便要向孩子說出指示。但很多家長都不為意自己說指示時的醜習,孩子繼而沒有執行,便錯怪孩子的錯。以下是父母說指示時常見的陋習﹕

1)沒有眼神接觸

有時家長不為意自己說指示時,以高高在上的姿勢或背對孩子說出指示。因此父母需與孩子面對面有眼神接觸,並叫他的名稱,引起他的注意,確保孩子清楚接收指示。

2)只說負面指示

很多父母一心急於停止孩子的行為,而直接說負面指示,孩子反而只會集中於不當行為,同時亦不知道當刻環境下的恰當行為。因此,指令要精簡、具體、正面,例如「在餐廳內要坐好。」,而避免說負面指令「唔好跑!」等。

3)常問「好唔好?」

這是父母常見的口頭禪,說「好唔好?」的目的是希望減少指令的感覺,增加孩子執行指示的動力,及尊重孩子。但父母有否注意「好唔好?」是否放對位置?如果指示的行為其實並沒有選擇的餘地,結果孩子說「唔好﹗」時,家長又要求孩子繼續做,會讓孩子覺得是假民主。因此,面對必須執行的指示,家長只需直接說出指示便可。例如﹕「我哋依家要食飯喇。」而非「我哋食飯好唔好?」。

家長說一個指示可能背後要經過如此多的分析及考量,開始時,家長定必覺得困難,可能有時需要停一停,諗一諗。但若果家長實踐多了,將心法內化並成為習慣,定必終生受用。

{"PROD":"ek","CHANNEL":"\u6559\u80b2\u738b\u570b","SECTION":"article_detail","CAT":"\u5c0f\u5b78","SUBCAT":"","SUBSUBCAT":"","SITE":"image.edu-kingdom.com","CONTENT":"C","L":"TC","UID":0,"PLATFORM":"web","TITLE":"\u3010\u6e2f\u8b58\u6559\u80b2\u3011\u8655\u7406\u5b69\u5b50\u4e0d\u7576\u884c\u70ba \u6307\u4ee4\u8981\u7c21\u800c\u7cbe","CID":388786,"PUBDATE":"20250315","AUTH":"\u6148\u6167\u5e7c\u82d7","KY":["\u65b0\u624b\u7238\u5abd","\u7ba1\u6559","\u5c0f\u5b78","\u6559\u990a","\u5e7c\u7a1a\u5712","\u57f9\u80b2\u5b69\u5b50","\u6e2f\u8b58\u6559\u990a","\u6307\u793a\u7c21\u77ed","\u559d\u7f75\u5b69\u5b50","\u884c\u70ba\u4e0d\u7576","\u5e7c\u5152\u4e0d\u7576\u884c\u70ba"],"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