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八爪魚家長:火星語談功課量咪玩啦

香港小學家長對TSA 的操練、扭曲及功課量沉重等戕害孩子的景况深痛惡絕,喜聞教育官員勇於作出看似「正面」的回應,現嘗試「不作扭曲教育局原意」拆解如下:

 

12 年實驗證教局指引無用據港台新聞報道,吳克儉局長回應孩子功課量沉重的困境時說: 「教育局發出指引,建議學校應盡量在課時內,讓學生完成書寫較多或較有難度的家課。」拆解:咪玩啦,根據2002 年《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列明「家課量上限的要求(即初小學生每日書寫練習的家課,不應超過30 分鐘;高小學生每日書寫練習的家課,不應超過60 分鐘)」。

 

直至2014 年,教育局於「局中人語」說明: 「由於現時的家課形式愈趨多樣化,實難以訂定一個『一刀切』、量化的上限要求。據近年研究顯示,大部分小學生認同教師有給予他們不同類型的家課,過量的機械式抄寫現象已得到改善,故此本指引刪去2002 年版本的家課量上限的要求,轉由學校依據校本方針協調各班的家課量。」試問由2002 年至2014 年,指引所規定的功課量,有多少學校能做到?教育局又做過怎樣的跟進?由2002 年至2014 年,共12 年的光陰,一代學生真的在低功課量的樂土愉快學習嗎?肯定不是小學功課壓力漣漪效應下,今天部分幼稚園幼低班的功課量都超出這教育局指引,家長們都人所共知,不知道的只有火星人及教育局,又或者知道但又無能為力。

 

2002 年至2014 年的實驗證明,指引完完全全是廢的。今天再談什麼「教育局發出指引」,未免太不理解地球香港教育界的運作,不如坦坦白白講指引都是「講吓之嘛,何必認真」。還學校一個公道,學校面對學生差異,要拔尖補底,怎可能劃一功課量或訂立上限,教育局應該知道的,那麼訂立指引的唯一功能就是搪塞公眾,昨日如是,今天也如此。

 

TSA 成學校陰霾練習取代學習教育局長吳克儉又說: 「指引同時強調,學校可透過學校管治委員會,每年有老師、家長及校友等有關代表,釐定『全校功課政策』、科目編排等,呼籲家長教師會在即將舉行的會議,特別討論這題目。希望在大家都贊成的情况下,學生大部分功課在學校完成,令學生釋放時間,可在家做部分功課後,進行個人閱讀及團體活動。」拆解: 局長之意, 學校功課量多「關我鬼事」,那是學校貴客自理的問題,的確學校校本自決之下,教育局難以規管個別學校的功課量。不過,現况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教育局也不願見學生被過分操練,但學校在TSA 的陰霾下,不少已將TSA 內容滲入課程、功課、補充練習,甚至小二已犧牲體育、音樂堂等「多元智能學習」做練習,影響之深遠,教育局又是看不到嗎?

 

數據重要,還是孩子重要?


社會上總有一批有識之士是「數據狂」,什麼事也要數據問責,多少小三學生達到基本能力,倘若不達標就要找人問責。基於善用公帑的原則是無可厚非,但教育何時開始只剩下數字?有多少人小三是典型「一嚿飯」,長大後發憤圖強?又或者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教育局能夠一錘定音說「輸在小三,就輸一世」嗎?教育局若夠膽識向學校問責,不如復辟「質素保證視學」派專家替學校教學水平、管理效能「驗身」,將壓力由學生轉給學校。孩子於冷冰冰的數字以外,還有無窮無盡的潛能,如創意、藝術、運動天分是無法量化的,還望教育局高抬貴手。到底數據重要,還是孩子重要?

 

抱歉,連續兩期升小專欄都不談選校,因禁不住「搭嘴」,下期返回正常談11 月23 日自行分配學位放榜後的部署,保證不再談火星。

 

梁永樂@八爪魚家長

圖片來源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PROD":"ek","CHANNEL":"\u6559\u80b2\u738b\u570b","SECTION":"article_detail","CAT":"\u5c0f\u5b78","SUBCAT":"","SUBSUBCAT":"","SITE":"image.edu-kingdom.com","CONTENT":"C","L":"TC","UID":0,"PLATFORM":"web","TITLE":"\u516b\u722a\u9b5a\u5bb6\u9577:\u706b\u661f\u8a9e\u8ac7\u529f\u8ab2\u91cf\u54aa\u73a9\u5566","CID":43406,"PUBDATE":"20151110","AUTH":"\u516b\u722a\u9b5a\u5bb6\u9577","KY":[],"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