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某商業機構舉辦的《第一屆全港幼稚園通識問答比賽》,不但是近日的城中熱話,比賽的內容更讓人議論紛紛。根據網上的新聞報導,這比賽吸引了過200間學校,8000名的學生組隊參加。

 

問答比賽其實並非甚麼新玩意,但讓這比賽鬧得如此熱烘烘的原因,是因為那些參賽者只是K1至K3的幼稚園生。這比賽,除了參賽者的年紀小得讓人驚訝,其比賽題目及牽涉內容,也深得讓人嘩言:「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太陽與月球,哪個跟地球較近?」等問題,都超越一般幼稚園生的認知能力水準。

 

有關機構指比賽目的為提升學童的學習動機及多元思考的能力。值得反思的是,幼兒的學習動機應該和什麼掛鉤? 而通識又是否代表多元智慧或思考能力? 幼兒對通識提題,提供了正確的答案,又是否代表他們對不同課題的深入理解或熱誠?

 

在以往的文章,我曾經分享過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 (Ausubel)的「有意義學習」 與「機器學習」理論。

 

「有意義的學習」是指孩子能把新學習的知識,和大腦原由的舊知識連結,並經學習後,內化為認知結構的一部份;而「機械式學習」是指孩子不能把新學習的內容與舊知識或經驗互相結合,因此需要透過機械式練習,才能把這些零碎的知識記住。我希望參加了比賽的學生,平常都是透過多元化的內容,多感觀的教學方法及自然的環境,開心並有意義地吸收各科範疇的知識。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絕對相信有少數的學生,基於天資,家長栽培,學校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合,能有足夠的能力去回答深奧的通識問題,有些學生更可能對某學科有濃厚的興趣,從而吸收更深層次的知識。但我必須澄清,這並非幼稚園生應有的平均能力。

 

這樣的比賽,或許能給予相當的挑戰給尖子的學生。不過,也極有可能無形地提升了家長對幼兒的期望,把所謂的起跑線越推越前,製造了更多與生活無法掛鉤的機器學習與操練,增加孩子壓力與負擔之餘,也會讓家長吃不消。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PROD":"ek","CHANNEL":"\u6559\u80b2\u738b\u570b","SECTION":"article_detail","CAT":"\u5e7c\u5152\u6559\u80b2","SUBCAT":"","SUBSUBCAT":"","SITE":"image.edu-kingdom.com","CONTENT":"C","L":"TC","UID":0,"PLATFORM":"web","TITLE":"\u300c\u901a\u8b58\u300d\u5e7c\u7a1a\u5712\u751f","CID":45428,"PUBDATE":"20140723","AUTH":"\u694a\u6f54\u745c","KY":[],"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