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腦袋尤如一個簸箕,成功的幼兒教育就是一個由家長、老師,合力編織得密密麻麻的簸箕;學生每天學習新事物,就像把知識倒進一個簸箕裏,有些保留、有些流走,看得愈多、思考得愈深,小朋友的簸箕就愈密,即是對事物早有印象、早有概念,將來能『接得住』更多知識。」
自己餐具自己排,幼稚園除了教育知識,同時亦是建立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的重要場所。
重視「持續發生」的學習:豐富生活體驗
黃玉卿 (Miss Wong) 現時擔任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沙田) 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講師,她教出不少幼稚園教師,亦是東華三院田灣幼稚園前校長、曾經是幼稚園老師、主任,可謂在幼兒教育這個專業裏擔當過不同的角色。她認為:「教育隨處都可以發生,老師的腦袋最為重要,懂得去問問題,就能啟發學生不一樣的觸覺。」
精美的教學用具,比玩具更好玩,教具重視細節,輔助學習
Miss Wong向我們解釋學院的一個「科學廚房」,雖然不會「開火煮食」,但「設備」十分齊全,應用到的教學包括液體、固體、氣體的概念,乍聽好像太深奧,屬超齡範圍,但Miss Wong解釋:
「即使我們不教,他們也是看得見這三種形態的分別,只是平常沒去注意;而我們老師不是教導科學理論,而是引導小朋友觀察這個現象,讓他們留下具體概念,這是一種對日常生活的敏感度,提升他們日後學習上的領悟力。」
由幼教學生親自製作的教具功課,蛋殼、蛋白、蛋黃可以分拆再組合,訓練K班小朋友手指肌肉控制,及對形狀的敏感度。
膠片剪貼而成的透明魚鱗,漂亮又可以讓小朋友看清楚魚鱗構造。
日常多旅行、出遊,接觸新事物,增加對新事物的敏感度,對日後吸收知識非常有用。
Miss Wong多次強調「敏感度」,意思是「日常生活建立的觸覺」,例如買東西時對數字的概念;旅行期間對語言、時間的概念;去海邊玩對自然現象、海洋生物的概念,簡言之就是生活的體驗。
「因此我們說學習是持續的,在學校發生,也更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發生。」
可以玩扭蛋的課堂,你想來上課嗎?
這個扭蛋機教具,隨老師放入不同字條在扭蛋裏,可以用作語文、數學、英語……多種科目的教學用途,十分有創意且實用。
「家長教育」的必要 操練就是錯嗎?
「我見過有些小朋友,一看見黑色的東西就以為是骯髒的,家長帶他們到海灘玩,孩子雙腳卻全程不落地,踩在家長的腳掌上行。」 家長是實現「持續學習」的重要角色,因此Miss Wong很重視家長教育 (Parent Education),旨在「分享」,而非「教導家長」。
Miss Wong再舉出例子,「很多時大家都反對為孩子『操練』,其實有礙學習的不是『操練』,而是强迫孩子,造成孩子的反抗或挫敗心態,但任何壓力都不利於學習的。。」
「操練」可以是愉快的,它是一種重覆練習,讓陌生變得熟悉,例如「重覆數字遊戲」是一種「操練」,「寫不同的字詞」也是一種「操練」,只要老師設計得宜,孩子感興趣,重覆練習也是學習的重要環節。
教具是遊戲學習的重要一環
講故事時間,著重互動的體驗,而不是單向呈現,因此更著重故事書的創意和每一頁埋下小巧思。
香港近年也重視「遊戲學習」,太安全的遊樂場設計,其實限制了幼童遊戲學習的可能性。「早有研究顯示,孩子的平衡力與智力成正比,因為當進行體能活動時大腦也受到刺激,有利腦部發展;小孩玩鞦韆,同時可以強化手部肌肉和全身協調能力,是一種很好的遊戲。」Miss Wong強調,為了保護小朋友而拒絕這些遊戲,會犧牲很多嘗試與學習 (Try and learn) 的機會。
Miss Wong亦強調,家長一定最了解小朋友,不過家長沒有教師的專業訓練,如何有利小朋友學習,往往只有很概括的概念,老師的角色就是傳授自己的專業知識給家長,同時適當提醒,好讓「教育隨處都能發生」。
幼教老師最緊要「識玩」:真、假貝殼考邏輯
考考各位讀者,小朋友面前是一個由貝殼佈置成的漂亮「發現閣」,你能想出怎樣的遊戲,讓學生邊學邊玩?
形狀配對、顏色分類、數貝殼,還有沒有?然而Miss Wong卻可以隨口列舉出近10種「玩法」!
她強調:「我們要求幼稚園老師都有一種童心,面對教具(教學工具)和孩子,首先要去想『點樣玩』,而不是『點樣教』,我們相信孩子是從遊戲中學習的,這樣才是好的幼兒教育。」
部份K班學生能夠到分辨左邊的真貝殼,及右邊的假貝殼,你看得出來嗎?
一個佈置漂亮的發現閣,靠老師的經驗和教學創意,可發展出很多好玩的學習遊戲。你能看出以上的真、假貝殼嗎?
「不止老師去展示,而是讓小朋友自己拿起貝殼玩,部份敏銳的K班學生能夠說出:這個重的貝殼是真的,輕的那個是假的!」
Miss Wong隨即示範貝殼遊戲的可能性:「貝殼中混入真貝殼與塑料製的假貝殼,訓練邏輯能力;讓小朋友手摸貝殼,鬥快揀出老師指定的貝殼;把有中文字的字條藏在貝殼裏,延伸至語文學習;利用貝殼說故事,啟發創意和聯想力……」設計種種連大人都覺得好玩的遊戲,就是幼稚園老師的教學技巧之一。
「找不同」遊戲,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幼教學系學生親自製作,你也想猜猜看嗎?
「隨處都是教學工具,視乎老師的能力和經驗。」學前教育一般是三至四年,所重視的並非知識傳授,而是啟發腦潛能。
幼兒教育的重點是小朋友的好奇心,以及自主學習,從少培養這種學習態度,比任何知識更能受用一生。
幼教老師的專業所在:同理心與敏感度
Miss Wong執教多年,由教育小朋友,到現時教育「小朋友的老師」,問到一個「好老師」的評核方法,她提出「創設、引導、伸延」是作為幼兒老師的基本能力,當中對幼兒具高觀察力與敏感度,則是幼教老師獨當一面的能力。
這個圖書室設有一面單向鏡,老師、家長可以從鏡後觀察小朋友,孩子看不見鏡後便能表現最自然的一面,讓老師準確評估。
「要相信小朋友!潛能就是我們看不見的能力,我們沒發現是正常的,透過一次又一次嘗試的機會,就會啟發出他們的潛能!」
一位幼教老師必須掌握專科知識、教學理論與方法、兒童成長發展知識、心理學、教育條例、正確教育觀等等。「由於孩子的表逹能力有限,我們要比中、小學老師更具敏銳的觀察力,以了解孩子的需要,例如觀察到小朋友近來經常眨眼睛,這是因眼睛生毛病?情緒反應還是引人注意呢?老師便要憑理論和經驗作出判斷,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