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都難免會有依賴心,但正常情況下隨著年紀增長,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會逐漸下降,開始希望自己嘗試,想成為「小大人」。但每個孩子的發展進程不一,未必每個孩子都能夠在各個發展向度中展現獨立一面,此時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培養孩子獨立,學會為自己負責呢?
10個常見的孩子依賴行為
在處理孩子過於依賴的問題前,家長應先了解孩子通常有甚麼依賴的行為:
1、明明自己會做還要大人幫忙
2、要大人陪在身邊才肯做
3、日常生活很多事情都依賴父母提醒
4、學習過程依賴又被動
5、不敢表達,要大人幫忙說
6、常常說「我不會,需要人家陪」
7、依賴別人告訴他答案
8、很多事情不敢做、不願去嘗試
9、自己該記的事都不記
10、遇到困難不先想辦法,而是先找媽媽
更多文章:【教育方程式】爸媽必學4個技巧養成子女做家務習慣 鼓勵量力而為好重要!
4種常見依賴行為應對方法
孩子的依賴行為主要可以分為日常依賴、學習依賴、生活自理依賴及情感依賴,面對這4種依賴行為,爸媽可以採取以下4種方法:
1.日常依賴
日常依賴所指的是孩子經常需要別人提醒,等待別人告訴他下一步該做什麼、該帶什麼,甚至連玩甚麼都要問父母,「媽媽,我現在要玩什麼?」「媽媽,你記得今天6:00提醒我看卡通片。」
對於這類孩子,家長應改變教養模式,成為「問句父母」,當孩子問問題時,就反問他「你有發現你現在在幹甚麼嗎?」、「你接下來應該要做什麼?」、「你要怎樣才會記得?」,這除了可以讓孩子思考自己有哪些該做的事外,同時亦可以訓練孩子的組織計劃能力,當孩子的大腦習慣使用這種思維模式後,亦會懂得為自己負責。
當然,部分孩子會因為專注力不足而需要依賴別人,這時家長就需要教導解決分心的方法,例如自覺、用圖片或文字記下來提醒自己,或者設定計時器等。
2.學習依賴
學習依賴的孩子通常是被動、不積極解決問題、需要大人三催四請再願意做,例如做功課就一定要家人陪伴在旁監督、遇到學習困難時就等別人給他答案,不會先想一想或看書本找答案。
想改變學習依賴的孩子,家長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要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即讓孩子反思可以如何獲得答案,家長可以一步步反問孩子,「遇到什麼問題」、「哪裡可能會有答案」、「可以先從哪裡開始?」當大腦習慣以這種思維模式運作,久而久之就會變成自動化,每當遇到難題時,孩子都會採用這種思維模式,長遠自然能提升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孩子學習時依賴大人監督,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沒興趣、沒動機或沒自信。自信問題需要調整難度至符合孩子能力,增加孩子自己完成的經驗。當正向經驗多時,成就感才會提升,這時逐漸調整難度,孩子也會願意挑戰。而沒動機、沒興趣,就需要大人多花心思,將孩子有興趣的事物跟學習結合。
更多文章:【教育方程式】爸媽必學有效5招 令偏食小朋友愛上食菜!
3.生活自理依賴
生活自理依賴通常發生在年幼孩子身上,明明會做都要大人幫,例如要大人餵吃飯、脫衣服、穿襪子等。當然也可能出現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例如吃完飯不收拾、衣服脫了亂扔,書包亂放等。
孩子依賴的原因可能是在尋求關注,或者把事情想得太困難,因此家長要留意自己有否在孩子表現獨立慾望時,即時給予讚美與鼓勵,讓孩子建立成就感。而在引導生活自理獨立的過程中,爸媽應盡量將步驟拆解,讓孩子逐步完成,甚至可以與孩子各做一半,讓孩子覺得有人關注,從而更有動力完成。
其次就是讓孩子了解到自己其實有能力可以做得到。例如當孩子亂丟亂放時,家長要跟孩子約定好最低限度,並約定一個時間檢查環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配區域,訂好標準,約定好後大人自己也要忍耐,不要因為看不下去就動手幫孩子整理,這樣只會令孩子更依賴。
4.情感依賴
情感依賴的孩子通常十分黏人,而且對新環境適應困難。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情感上未做好獨立的準備,因此總想黏著一個人尋求安全感,這個對象可能是父母或者老師。他們的情緒調節有困難,處理挫折的能力亦略欠不足,因此經常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對大人無限用情緒索討。
對於情感依賴的孩子,家長最重要是教導他們覺察自我情緒的狀態,可以透過繪本,討論故事中人物的情緒狀態;也可以在生活中,引導孩子認識現在處於什麼樣的情緒。接著要教孩子學習調節情緒,自我安撫,不需要透過別人來協助情緒穩定。當孩子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進步,適應能力也會跟著提升。
更多文章:【教育方程式】8個習慣造就良好親子關係 適時沉默、改變命令口吻
3種類型教養讓孩子變依賴
除了孩子本身性格和成長進度外,有時家長的教養方式也會令孩子變得依賴。第一種是幫太多,習慣在孩子身邊盯著才放心的直升機父母;第二種是經常預先幫孩子規劃好,讓孩子沒有機會獨立的割草機父母;而第三種則是掌控和限制太多,希望孩子照著父母步調走的控制型父母。但其實想孩子學會獨立,家長需求適時放手,才能教出有責任感、能獨立、具思考解決能力的孩子。
資料來源:天才領袖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