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20170510_US_SCHOOL

近年不少港人考慮移民或送孩子到海外讀書,海外升學的年齡有越來越小的趨勢。有意移民的父母都想知道外國的學制,也頭痛如何選校。在美國,家長選校第一要考慮的是公校及私校兩者之分,繼而以其他因素(如成績排名、校風、地區、課後活動等等)再作篩選。

 

我來到美國後,對這裡的學制和學校各方面的認識都是靠「惡補」得來。香港的中小學有分官校、津校和直資,私校(包括國際學校)為數不多,基本是非主流。美國的中小學基本上就是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學校是政府撥款營運的學校;其他均屬私校,教會學校、蒙特梭利、國際學校等等都歸納為私校。不過值得一提,近二、三十年,美國興起「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這類學校是公辦民營類型,由政府撥款,教育專業團體或非牟利機構經營,這類學校同樣不收學費,課程跟一般公立學校也沒有太大分別,所以都可歸類為公校。

 

應該為孩子報讀公校或私校?要認真考慮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幾點 :

師生比例

盡管每個州都有立例規定公校的收生人數,但我見過不少公校超額收生,當中不乏成績出眾的公校,是父母「爭崩頭」之選,所以受歡迎的公校普遍都有「爆棚」的情況。但多人入讀不代表公校可以隨意增聘教師,因為公校額教師人數和各種資源都受政府撥款限制。這方面私立學校就有絕對的自由,私校的師生比例一定比公校低。許多私校為了保住教學質素和家長的滿意程度,都會把師生比例控制得很嚴謹。

 

按美國教育統計中心(NCES)的統計,2013年全美國的公校平均師生比例是1比16.1,私校是1比12.2。但記住這是計算了全國所有州得出來的平均數,美國有些州人煙稀少,有些則人口稠密(如紐約、加州、芝加哥等),我知道有些公立中小學有40人一班,擠迫情況可想而知。

 

對學生個別關注和教導

如果一個老師要對著三、四十個學生,有時候真的很難關心每個孩子。兒子現在一間普通的私校唸幼稚園中班,師生比例是1:20。我每天接他放學時,班主任都可以花至少幾分鐘和我傾談,她會報告孩子上課的表現,有時候兒子身體不適或心情起伏,她都能查看出來。我也經常向老師分享他平日在家的生活,這樣大家都能對孩子有更深入的了解。

 

這種對學生的個別關注,在公立學校就很難找到,私校確實更能體察到個別學生的發展和進度,爸媽想找老師談話也容易得多。

 

學費

美國的公立學校不收分文學費,有時候即使有籌款活動,不外乎賣賣曲奇餅等小額捐款,捐款也是相當自由的,沒有規定。所以對於家庭財政來說,唸公校一定是比較划算的。

 

另一邊廂,私校的學費每年平均都要一萬多美元,出名的私校學費動輒三、四萬美元一年,分分鐘貴過讀大學!而且私校經常有各種大大小小的籌款活動,要求家長捐款。

 

有一點值得指出,在美國,公立學校所得的撥款與其城市的地稅有直接關係。城市的地稅支付當地公校的主要開支,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城市地稅高,它撥入當地公校的款項也相對較充裕,所以不少家庭「計過條數」,寧願搬到地稅較貴的城市,入讀當地的公校,享用納稅人應得的資源。

 

這方面私校完全沒有優勢了,因為地稅落不到私校身上,無論如何,私校的學費都是一個不可小覷的開支。

 

課程靈活度

公立學校(包括特許學校)都必須跟從一套美國教育部編定的課程,每間學校非學術的科目(如音樂、美術、體育)堂數都有規定。

 

私校在課程安排方面有許多自主權,能夠在教師家長會中聆聽家長要求適度調整課程,許多私校能夠給予學生更多課程方面的選擇,有些私校教學法方面也更具實驗性質,整體來說靈活得多。

 

師資

美國每個州都有自訂的師資要求,公校教師必須符合州政府要求才能入職。私校則自訂老師入職要求,無須跟從政府規定。

 

結語

作為父母,總會希望把最好的給予孩子,讓孩子唸公校或私校不代表父母有多愛孩子,也不是孩子將來成功與否的指標。最重要是了解子女的性格和學習取向,以及學校各方面是否適合孩子。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