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今年九月份入讀小一的小朋友,如有考私立或直資的小學,大部份應該已收到通知。有心儀學校收了便可以放下心頭大石,有些人更有多間收了,可以選一間最喜歡的。相反,沒有的只好等大抽獎──自行分配學位。

 

大抽獎真的是看彩數,不論成績不需面試,真的是運氣決定一切。運氣不好的話可能派到一間不滿意的,那到時便要到其他學校嘗試扣門。

 

扣門信,故明思意就是別人把門關上了,你去扣門看看別人會不會為你打開方便之門讓你進入。有些人說是誠意信,有些說是求情信 (天啊!沒犯錯為什麼要求情)基本上是大同小異。

 

有些人考不到自己的心儀直資或私立小學,便會寫信給校長希望可接受自己小朋友入讀,因為到6月放榜時,有很多人會放棄多餘的學位,所以學校便能夠選一些當初沒被選上的學生。但那麼多人仍在Waiting List中,憑什麼會選上自己的孩子呢?是真的跟當初面試時的排名嗎?有些家長便相信,多寫信給校長,多表達一些誠意機會便多一點。

 

聽過一個例子,一個小孩報讀某港島男小學名校,他的爸爸及爺爺也是畢業生,但不知何故沒能取錄,他的家人總動員所有人給校長寫信,包括爸爸爺爺及他們自己小時候的同學,總共寫了二佰多封信,最後終於收了。

 

我不知道這個做法是不是正確?但如果很多孩子面試成績也差不多的時候,選一個最有「誠意」的也無可口非吧。那怎樣才算有誠意?愈多愈有誠意嗎?怎樣寫才有誠意?要每封信也不同嗎?要附上其他人的推薦信嗎?我對此完全是一片迷茫。

 

除了寫信,其實有很多其他方法,有人每天在學校等校長,有人送生果籃,有人每天一信,有人每天一電話。究竟是制度有問題還是家長有問題呢?當然家長出發點也是為了子女,希望子女能進一間心儀的學校,有錯嗎?還是家長是怪獸?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