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近日面書上家長瘋傳香港電台製作的一集「鏗鏘集:功課奴隸」,大家看完後都在指責教育局的錯、學校的錯、老師的錯。


 


大部份國家視教育為社會的長期重要發展項目,因教育質素關係著將來社會發展的命脈,相比之下我們的政府和教育局無疑需要負上一定的責任,口說重視,卻把教育變成「市場化」,學校能否迄立在「市場」上的決定權被家長的選擇權來左右,不受家長歡迎的學校在缺乏學生的情況下面臨殺校的危機。還記得《五個小孩的校長》中的學校嗎? 然而被殺的學校是否質素一定很差的學校? 被推崇的名校又是否最適合小朋友呢? 看看「鏗鏘集:功課奴隸」片中小孩子的感受吧。另外,片中的陳校長說功課多是因為大部份家長偏向多功課,若減少功課量或會少了家長的支持而影響收生率。這是真真實實發生在我們的社會上,可見香港學校的教育政策被家長和社會風氣主導著,教育是專業的,偏偏為了迎合家長的要求來放棄專業的教育原則,偏離孩子的身心發展需要,確是諷刺的。


 

發達國家


美國的教育指引建議小一學生花在功課上的時間為十分鐘,每個年級遞增十分鐘,即小二的功課時間為二十分鐘,如此類推,小六也只是六十分鐘,鼓勵家長和孩子利用餘下的時間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多些親子溝通互動。反觀香港學生的情況?


 

當我在澳洲的日子,因當地政府與教育部門有一套完善且健康的教育質素架構來管理和監察學校的質素,對當地的家長來說間間學校也差不多,讀哪一間也沒甚麼大問題,因為每一間的質素也一樣高,學校做的就是跟著教育理念來教育孩子而無需承擔家長帶來的壓力。


 

功課和評估的意義


當政府部門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就是家長來改變的時候了,


 

然而,精英教育制度或許過於植根於父母心中,大家覺得學術成就便是學習的唯一,功課多是基本,考試成績要有佳績是必須的。想一想功課的目的為何? 評估的意義為何?


 

功課的真正目的


功課的真正目的是讓孩子透過練習來鞏固新學知識。我們來想一想當孩子一天的功課太多的時候,孩子有時間消化新學的知識嗎? 消化不了,鞏固不了,再多的功課也是徒然,數字上的多寡大概是滿足學校和家長的心理需要,有成人顧及到孩子的心理需要嗎?


 

評估的真正目的


大部份人認為評估只是測試孩子的學術水平,除此之外,評估背後有更深層的意義: 學校和教師把評估的結果作為檢討教學成效、來修訂教學計劃和完善教學方法。


希望父母們在孩子的學習之路上多些關顧孩子的身心需要,學習是重要,但學習不是孩子生命的全部。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