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20140630_seed

除了科學科,我也有任教生命培育科及參與一些宗教活動的策劃。乘資訊科技的方便,我經常都會在內容中加入一些歌曲歌詞及電影情節,這樣可使要表達的內容更形聲化,令學生更有共鳴。

 

近年在規劃課程或活動中所用的歌曲及影片時,越來越覺得困難。原因是我腦子中可以想到的都是「那些年」的歌曲或電影,如果在課堂上播出,一定會被同學知道我跟他們的一段相當距離的鴻溝,亦因為這些歌曲及電影都有一定時日了,所以較難令同學有共鳴。就如我年少時聽帝女花沒有太大的感覺,甚至覺有很老土,要到我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後才悟出當中的故事一樣。

 

為什麼會遇上這樣的瓶頸呢?以往總是能馬上想到適合的材料。最大的原因是我越來越少空間去接觸流行文化,我腦袋中的材料全都是要追溯數年的。學生時代,特別是大學時代,我課餘時除了打排球,做得最多的就是聽歌、唱卡拉OK、看電影、看話劇、逛書店及在樓上咖啡店呆坐冥想。那時浸淫在流行文化之中,對我現在的人生觀及工作有很大的影響。

 

可是開始工作以後,我就跟這些都脫軌了。我開始被備課及課業批改搞得團團轉,有時難得有一天下班後無事做,也因為睡眠不足而奔回家補眠。如果忙教學相關的工作還是甘心的,始終自己的志願就是做教學工作,但很多時是被冗長的會議及不相干的庶務纏繞,令人筋疲力盡。慢慢地我由每星期都會去看電影、每個月看話劇,變到幾個月才有一次機會,接著變成半年一度、一年一度,到最後連有甚麼電影上畫中都不知道了。

 

老師就一定得挑燈夜改、埋頭苦幹、不吃人間煙火嗎?錯了。

 

「以生命影響生命」是很多為人師表的格言。這話除了是要表達老師願意以自己的生命時間及閱歷去影響其他生命外,亦意味著老師的生命質素直接影響學生的生命質素。一個只有工作,沒有生活的老師,他對這個世界接軌嗎?他會容易明白現在學生的價值觀,及如何用吸引他們的材料去帶出訊息嗎?

 

以前聽說過國內的老師一星期大概只有十五至二十節課,相比起香港的老師一星期至少有廿五至三十五節課,數量上相差太多。每一節課假如都需要備課,每天都有功課及小測批改的話,老師課餘的五個多小時,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生活」?如果香港的老師一天中有足夠的空堂用作備課及批改,課後沒有過多的補課要進行、沒有幾個小時的會議要出席,他們大概可以閒時去看一齣電影,聽一個音樂會,或者呆坐在咖啡室中看人潮行來行去。隔天回校,跟學生分享看電影後感、分享聽見街角一對情侶吵鬧時所領悟到的男女相處之道、或者只是簡單地跟學生分享一個假日好去處,這不正是一個生命正在影響生命,活生生的生命培育課堂嗎?可是這些建立生命特質的事,對很多生命建立者來說,竟然是太過奢侈了。

 

把一個老師的時間都填滿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把老師的時間留白,讓他的生命可以休養生息。

 

圖片來源: http://godismyrockinc.com/spiritual-growth/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PROD":"ek","CHANNEL":"\u6559\u80b2\u738b\u570b","SECTION":"article_detail","CAT":"\u4e2d\u5b78","SUBCAT":"","SUBSUBCAT":"","SITE":"image.edu-kingdom.com","CONTENT":"C","L":"TC","UID":0,"PLATFORM":"web","TITLE":"\u3010\u6423\u6642\u672d\u8a18\u3011\u8001\u5e2b\u7684\u7a7a\u767d","CID":120973,"PUBDATE":"20140630","AUTH":"\u6423\u6642\u5abd\u5abd","KY":[],"SOURCE":""}